5/19/2012

為什麼學四聖諦學不下去

§§醍醐心語§§
        剛開始學佛的時候,聽到四聖諦裏的苦諦或集諦講得太多的苦,有的人可能就想逃跑了!因為,他會想:“我是為了要找快樂才來找佛法,現在找到佛法了,反而變成更多的痛苦,那我不學了!”
所以,有這種感覺的時候我們自己要注意、要清楚:我們受苦的原因是什麼。受苦的原因,一個是,我們沒有認清楚輪迴種種就是苦。因為沒有認清楚,然後就太執著,因為太執著就會產生各種苦,等到我們最後認出來有苦,但是那時候就來不及了。如果本來已經認清楚它就是苦的話,我們根本就不會有苦,所以這是我們受苦的一個原因。
        然後,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把受苦的原因都當作是外面的問題,而不是內心的問題。如果把它當外面的問題,那根本就永遠不可能會解決。現在我們看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滅諦靠道諦;苦諦靠集諦,所以都是看內心。道諦是內心的,集諦也是內心的,內心都是最主要的,所以我們原來「把問題的來源都放在外面、一直看外面」這個看法本身就有問題,這是我們不對,一直找外面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話,問題永遠解決不了,就會一直痛苦。
        內心也好、外面也好,不管輪迴裡面有什麼樣子的圓滿,有利就一定有弊,不可能只有利而沒有弊;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可以說:利多高、弊就多嚴重。有一點像父母親對小孩愛得多深,後面就苦得多深一樣,我們對輪迴的圓滿愈享受、愈愛的時候,後面就愈痛苦,輪迴就是這樣子。然而我們根本不認識這個情形,我們以為輪迴的圓滿不可能有弊,而把它當作是美滿的、圓滿的享受,但實際上不可能的,輪迴裡面沒有這回事!所以,我們就一直有痛苦。如果修四聖諦的話,這些痛苦就解決了。
四聖諦講滅諦、道諦是樂,這個樂根本沒有弊,它完全是利;完全是正面的、沒有負面。它的樂沒有瑕疵,而且又堅固、又穩定,它的力量一直會增長。比如說我們菩提心的這個樂、空正見的樂。菩提心帶來的快樂不可能會有苦,不可能會有一個苦跟菩提心帶來的樂在一起,這個樂一直有正面的成長,空正見也是這樣子。所以,當這個解脫道的樂有一個利的時候,根本不會有一個弊跟著。所以,如果我們要取的、要追求的,是這種樂的話,後面永遠不會有後悔,永遠不可能發現「哦!這個又不對了!」而受用輪迴圓滿之後,一定會發現「哦,這又不對了!」所以,我們學了四聖諦之後,就要了解:四聖諦教我們什麼東西?它教我們的是一個圓滿的樂跟樂的因,這個樂跟樂的因完全沒有任何瑕疵!
        我們原來認為問題的來源都在外面,現在學了四聖諦之後,就會看到問題的來源都在內心。所以要認識:四聖諦教我們的是這些東西;四聖諦教我們怎麼樣調伏內心。
         剛剛我講到,佛法一直講苦,所以有的人剛開始學苦諦或集諦的時候,就學不下去了!這個時候自己要想:我們原來沒有認識真正的苦(苦諦)跟苦的因(集諦),結果呢,後面的苦就更大。我們不可以認為現在學了四聖諦,學了苦諦集諦,反而變成苦的增加,實際上,我們透過學四聖諦之後,對苦的認識會比較準確,對苦的認識準確之後,將來的苦就不會那麼大,苦一定會減少,最後會變成完全沒有苦(滅諦)。所以,我們要不要完全沒有苦?要!我們都不想要大的苦,我們想要「完全沒有苦」,但是如果我們不願意、不想要這個「苦減少」的過程(道諦),就想馬上變成完全沒有苦的話,那是沒辦法的;我們不可能那麼快就能達到完全沒有苦的,所以要注意這一點。
         所以,就整體來說,修四聖諦對我們會帶來苦的減少,然後,會帶來完全沒有瑕疵的一些樂:沒有瑕疵的圓滿清淨的樂會一個一個增加、一直增加,這就是四聖諦的一個作用。我們要這樣子認識,不然的話,學四聖諦也可能會逃跑,這是要注意的。
---------------------------------------
§§生死課題§§
囚泳於死亡之海
         今日中國時報A14版報導:美國著名的作家/女權主義者蘇珊-桑塔格,24歲即獲哈佛哲學碩士學位,崇尚科學與理性,是堅定的無神論者,42歲乳癌末期,65歲得子宮癌,71歲才因血癌病逝。她的獨生子里夫(David Rieff)出版《泅泳於死亡之海》一書。
        回憶母親人生最後9個月的時光,里夫說:母親始終相信她可以一次又一次走出逆境....尤其前兩次抗癌成功和此生種種經歷,都驗證了她從童年起一直支撐自己那份“與眾不同”的感覺。她不相信身體的種種脆弱, 甚至不相信自己會老,她要的是存活, 不是死亡,------不計任何代價的存活,活下去,也許那就是她死亡的方式。她曾經是這麼一個百無禁忌的人,卻如此困難地能真正直接談論死亡。在被醫生第三度宣判死刑之後,桑格塔憂鬱的說: 這輩子第一次,我覺得自己沒什麼與眾不同了!她陷入焦慮,一會兒極度狂躁的失眠、緊張; 一會兒又蓬頭垢面的昏昏欲睡。她瘋狂的搜尋疾病資訊,因為 資訊就是控制”。她無法忍受片刻孤獨, 因此親近的人排出值班表陪伴她。面對努力求生的母親,里夫不禁質疑那股戰勝病魔的信念,對她是禍還是福。他更感傷如此恐懼死亡的母親, 生命不是結束於突然的意外,而是癌症這“緩慢,痛苦”的死亡。里夫在母親死後兩年依舊深懷愧疚,甚至希望代她去死,只因為“我們無法替她延阻死亡”。
        讀完這則報導,有幾點感想:
1. 外在的榮耀如名聲,財富,位階在死亡面前顯得如此渺小。
2. 再高深的理性智識也無法抵擋人類對死亡的本能恐懼。
3. 拒絕談論或思考死亡並不會幫助你接受死亡。
4. 在身強體健時若不去接近、了解死亡,到了重病之時只有無盡的恐懼而已。
5. 父母對抗死亡的慘烈,會讓親近的兒女留下無盡的愧疚。
願她已經獲得安息,願在世者都願意學習認識死亡
(作者:謝慧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