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2006

指導上師簡介



我們的 雪歌仁波切 您可以直接親近的上師


.1971年生於印度德里。
.7歲時進入色拉寺學習,八歲受沙彌戒。
.14歲被認證為青海賽康寺主雪歌堪珠轉世。
.27歲獲得最高級拉然巴格西學位。
.28歲參加密宗會考獲榜首。

在弟子心中,雪歌仁波切是一位通達教理、善於將教理巧妙地送入學習者心坎裡的大善知識。在平實的行事作風裡,隨處隱藏著戒定慧三學深厚的功德。
三年前,由於達賴喇嘛的指示,仁波切來台弘法。為了更能幫助此地眾生,仁波切學中文、融入台灣生活。由於他對佛法核心的掌握非常精準,儘管用詞少而淺白,卻能一針見血地直指人心。聽他用中文講經,您聽不到很多專有名相,卻會因著對佛法的領解而由衷體會學佛的快樂;也因為掌握佛法核心而了解佛道並不難成,從而產生對修行的信心與興趣。
由於內心很想幫助弟子,仁波切也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在修行的道路上,他總是觀待弟子們不同的緣起與特質,協助我們掌握當下的那一步。
對真心想學佛的人來說,能值遇這樣一位師長,再也沒有比這更珍貴、更教人欣喜的事了…

7/02/2006

修行 修心 思惟

[如何結合修行與思惟]

問一﹕如何邊唸咒拜佛,又同時思維呢?

答﹕經論文字上的內涵很深廣,因為那些作者都是很厲害的,短短的幾行文字,就包含了非常深廣的內容。如果我們很難完整掌握,平常師長會對這些經文做一些簡單、重點式的開示,最起碼,朝著師長曾經做過的開示內容思惟,掌握住重點,就會很有幫助。比如,在唸《加持土地供品》,只要能掌握重點,就主要的意義去觀想就可以了。有時字面上的解釋與背後的深意不同,此時就要思惟文字背後的意思。也就是說,心裡想的是主要的意義,口裡唸的,是儀軌上的文字。對大家來說,因為不常這樣做,心裡想的與口裡唸的不同時,會覺得不習慣。其實這並不難,例如我們行走時,心裡也同時可以想事情,不是嗎?又如當唸佛號或咒語太久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懶惰的心,嘴裡雖然照樣唸,但心已經在胡思亂想還不知道。
所以唸的與想的是可以同時進行的。例如閉阿彌陀佛的關,要唸十萬遍或一百萬遍的佛號。這時嘴裡唸阿彌陀佛的名號,心裡就可以想暇滿難得、無常、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若只是嘴裡唸,但心裡什麼都沒有想,唸了那麼多遍,但在心裡卻完全沒有生起空性與菩提心,這真的很可惜。
唸與想,要怎麼同時用呢?唸,是最開始的一個念頭「我要唸阿彌陀佛」,但是接下來唸時,心裡不必再想著「我要唸阿彌陀佛」,而是無常、空性…等等。甚至在唸佛號時,心裡也可以一邊祈求阿彌陀佛。比如,我現在坐著持阿彌陀佛的名號,一邊唸,心裡一邊想著眾生的苦、想著眾生與我的關係、若能對眾生生起慈心與悲心,就一定能消除自己以前種種不好的惡緣等等。但是,當自己覺得能力有限,覺得被卡住時,就祈請阿彌陀佛幫助我們,這時的思維可以是一種祈求的心情:「我的思惟很有限,悲心與慈心的力量很小,祈請阿彌陀佛幫助我,讓我的悲心慈心的力量增廣」於是一直祈請。而祈請中,也會發現:光靠祈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於是再回頭思惟,之後再卡住時又再去祈請阿彌陀佛…,就是用這樣的方法。

問二﹕有些祖師大德,靠著依止善知識、打掃淨罪等等,突然就開悟了,從他們的傳記裡,並沒有看到他們對於苦諦四行相、空性等的思惟與修習,所以思維在修行的過程真的很重要嗎?

答:他們是因為前世已經修過,但那些修行的習氣被業障蓋住,所以,今生做資糧的累積與罪障的消除。當業障消除之後就突然開悟了。而我們,必須在此生不停地修行,藉著好好地思惟來生起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這是必不可少的過程。
為什麼要思惟佛經的內涵?因為佛經的內涵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對付煩惱、煩惱的行相是什麼樣子、心的本性是什麼、我有沒有能力對付煩惱…,這些要思惟了解之後,把它用在自己的心上調心。沒有思惟、僅僅拜佛念佛的做法,是外緣,它當然會產生一些幫助,但並不是直接消除煩惱的方法,不是煩惱的正對治。
假設現在有二個人,一個不用思維,只是單純地念佛拜佛或打坐;一個不停地思惟著要如何對付煩惱、如何調心。有一天,他們遇到了自己不喜歡的人,被這個人臭罵一頓時,心裡想生氣的這種煩惱會生起。此時,如果平常腦筋空空的人,遇到這種情況,大概就會氣死了:「我是一個唸佛唸了幾千萬遍的人耶!你竟敢罵我!」另一個常常思惟的人,調伏煩惱的能力會比較強,因為他已經習慣用各種角度去思惟,比如《入行論》第六品裡有許多調伏嗔恨心的方法,馬上可以運用它們來對付煩惱。
我想說明的是,念佛,是一定有功德的,但與思惟的功德相較起來,念佛的功德比較小,因為思惟調心是近取因,是真正能消除煩惱的因,拜佛那些是外緣,並不是直接對付煩惱。

(取自星期四「四聖諦」講說)

3/20/2006

一窺雪歌仁波切的前世今生

平時仁波切講法,大多是針對法理,剖析詳釋,很少聽他說他個人的事。一個星期四晚上,仁波切講「十二因緣」,在問答中透露了一些他的前世及今生的故事,以下節錄幾則問答,由其中讓我們瞥得仁波切前世今生的一隅,藉以認識仁波切這個「人」。

問﹕中陰身一定是四十九天嗎?大成就者也是如此嗎?但是像頂果欽哲仁波切上一世與這世之間,就隔了很多年。

答:這個部份對我們而言,屬于極隱蔽分 。也就是說,因為無法看得到所以不是現前分;因無法以邏輯來理解所以也不是隱蔽分。但對於其他的中陰身而言,看得到與 他同 道 的中陰身是現前分。例 如 經典中所描述的兜率天的樣子、阿彌陀佛淨土如何如何等,對我們來說是極隱蔽分 ,但對於住在兜率天、阿彌陀佛淨土的菩薩們而言,是現前分 。

在我小時候曾聽過這樣一件事情:那時我住色拉寺,一位大仁波切圓寂後,弟子們在尋找他的轉世,法王的老師便 跟他們說:「那位仁波切已投生於西藏了,你們要趕快修法,讓他重新投生於這裡。」為什麼他會這麼說呢?因為當時在1970年代,根本無法到西藏去尋找轉世,所以修法之後, 那位投生於西藏的仁波切便死了,之後再重新投生於印度。
大家不要誤會他們修法殺了那位小仁波切。而是:那位仁波切對於生死是有自由控制能力的,由於他的弟子祈請、且弟子也累積了自己該累積的福德,所以修 法 才會有這種結果, 使得那位仁波切重新投生。
至於你問的問題,有 另一種解釋是,那些大成就者是先到淨土去一陣子,再投生。所 以 並沒 有超過四十九天的中陰身。
以我的故事來說。我出生的地方,是在印度哲蚌寺與甘丹寺中間的一個小鎮。我小時候就 想出家,爸媽便 希望我能在這二間寺院出家,這樣離家近,他們要照顧我會比較容易。但是,那時法王的老師說,若我在這二間寺院出家的話會死。所以,後來爸媽送我到色拉寺去。
長大後,我想著這件事情,為什麼我 如 果 在哲蚌或甘丹寺出家會早死呢?可能,我前世有一個願、一個計劃,希望自己的來世要修要做些什麼。大家不要誤會,我是一個對於生死完全沒有自由的人,不像那些大仁波切們,但是,我過去生可能對於自己未來生想做的願望與計劃,做過許多功德並 猛利迴向,若投生處無助於我想完成的願望,就會想要重新投生,直至願望能如實完成為止。 就好像開車時,若發現開錯路,會折返再開回本來想走的道路。
這大概是法王的老師之所以這麼說的原因。

問:仁波切這輩子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答:(笑)沒什麼特別的願望吧,我自己也不太知道,只希望能努力修行。以前我也曾有要做些什麼事的想法,但隨著經論的學習,體會到業緣是無量無邊的,現在的想法是,隨順著緣份盡力去做,不要太執著。
我們常會想著:要跟著誰誰誰、要住在什麼什麼地方。其 實,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這是一定要走的道路,但,跟著誰、要在什麼地方,在這個部份上不要太執著。應想著:只要能幫助我生起三主要道證量、能幫助我成佛的,我就會跟著走。而這些能幫助我學佛成佛的地方與因緣是會變化的,認識了這點之後,就不會執著於一定要如何如何才行了。

問:可不可以請仁波切講一下您的前世?

答:我曾聽法王達賴喇嘛及我的老師說過。我的前世是一個大鬍子,額頭亮亮的。前世的我考格西時,法王二十幾歲,到場聽我們的辯經比賽,對我的印象是「說話時用字很少,但表達的意義卻很深」,法王說他很喜歡這種回答方式。
現在在色拉寺及雪歌寺的一些老僧人們說,我的前世,是一個很怕學生的人。平常上課時對學生侃侃而談,但私下,卻非常害怕、不願意接受學生的尊敬、能躲就躲。是一個戒律很嚴、非常謙虛的人,而 且 不只 對人,連對狗都非常謙下。在雪歌寺時,他曾修「僻榖法」好幾年,一天只含 著 一小顆石頭, 之後就圓寂了。至於為什麼我的前世留了一個大鬍子呢?主要是在密續閉關時,覺得連「剃鬍子」也浪費時間,沒有什麼事情比修行更重要了。那,前世的我,當然一定比我現在這個樣子瘦得多囉!

(註)關於「僻榖法」究竟是怎麼回事,仁波切說,可以去參考一些相關書籍。不過,看書會覺得這種方法好像很簡單,但真正做到如實觀想卻很不容易。而若能真正觀想,一粒小石,的確就能產生供給身 體能量的功能。
這種修持,主要是為了消除對於色聲香味觸等的貪著心、以及增長慈悲心的修持。平時我們的食物來源,即使是素食,亦可能傷害到有情眾生。所以修持「僻榖法」,無須靠粗重的食物維生。
不過,仁波切謙說,他這一世對於「僻榖法」的了解,就只是「看過書」而已。

1/01/2006

心的清淨本質與無限大空間

【法雨法語】
----做功課前,如何讓心先靜下來。

我們看河水,水面上雖有垃圾、落葉等髒東西,但水面下卻是乾淨的水;水面上有水波動盪,但水面下,卻是很穩定的流動著。上層的那些雜物,是隨著風、沙而來,並不是水的本性;我們的心識也是如此,就算內心有很多煩惱,但就在有煩惱的同時,心穩定乾淨的本性仍存在著。我們的內心,有時會生氣、有貪心、會妒嫉等,這些煩惱就好像是水面上不乾淨的東西,但它們不是水,沒有融到水的本性裡。這些煩惱都是短暫的,它們生起時,並沒有跟心的本性混在一起。否則,我們會永遠都在生氣(因為生氣已經融入到心的本性裡了)。所以生氣時,即使是氣到快炸了,那個生氣,還是沒有弄髒心的本性。因此,每天在做功課前,我們可以先打坐,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我們可以先看自己的內心,告訴自己:「沒錯,我是有煩惱,但這些煩惱並沒有與我心的本性混在一起。」這樣想,為的是讓自己明白:無論多麼散亂、混亂,我的心的本質都是穩定的。這時就別管那些漂在表面上的髒亂,靜靜地坐下來,看著自己的內心。這樣,心比較有能力不隨著煩惱轉。如此,以正住的角度,看待煩惱,就不會反過來被煩惱干擾。即使還沒有辦法對治煩惱,但至少可以以心的本性的角度,讓心安住在自己的位置上。心的廣大好似虛空,它的空間是無限的。無始以來,我們的心,雖然接觸了無量無邊的對境,但容量卻未曾滿過(就像沒有容量限制的硬碟)。有時,我們被強烈的貪、嗔佔滿,覺得自己的心,完全裝不下其他東西了。但事實上,無論煩惱再熾烈,我們的心都還有空間。由於清楚這個心的空間,在生氣的當下,雖然心會先待在那個生氣的空間裡,但同時,因為清楚記得還有另一個空間,便有能力很快地跳開。煩惱的位置小小的,心的位置大如虛空,跳開之後,我們可以在那個大位子上休息,看看那個煩惱跳腳的樣子!初初修行,雖然沒辦法在煩惱一生起時,就清楚地認出它們,但,照剛才講的方法、常常串習,串習到習慣之後,生氣時,也能看到心裡這個沒有煩惱的空間,那時,即使再生氣,也不會做出很糟的事情。心的本性是乾淨的、心的容量是無限的,平時常去串習這個想法,在打坐時,就很容易進入情況;日常生活裡遇到生氣等煩惱時,也可以讓我們馬上就看到那個心裡安靜的空間。所以,做功課前先這樣想一想,心就比較快可以定下來。否則,若一坐下來馬上做功課,很可能嘴巴唸功課,但心裡卻到處亂跑,結果是只用上百分之十或二十的心力,邊做功課邊忙著想各式各樣的事情,例如待會兒要去做什麼什麼事。一般我們在煩惱中時,很難跳開,但剛才那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輕巧地離開。但同時,還要注意另外一個問題。打坐時,心是靜下來了,但如果心裡有希望不被打擾,要好好專心時,其實心裏已有這種心態:「我要遠離周圍的人,因為他們都是我的煩惱助緣。」此時雖然注意到自己的心是乾淨的,雖然心是定下來了,可是與外境是對立的。這樣想一方面會讓自己的修行與生活分離,另一方面,也傷害了自己往後悲心的生起。所以,除了思惟自己心的乾淨本性之外,也要想著﹕周圍其他人也同樣有著清淨的心性。我心的本性---如來藏,要靠著周圍的有情才能增長。我,有心、有感受,周圍人也有。唯有靠著有心有感受的對方,我才能修行,才能增長如來藏。若身邊都是無情物,悲心不能增長、業障亦無法消除。要影響有情,才能有善業,對桌子好,不算善業。善行,一定是與有情有關,因此,周圍有有情的存在,應該要歡喜才是。身邊的人,可以讓我修忍辱、修悲心,可以讓我完成各種的修行。如果能這樣想,做完功課後,與周圍的眾生關總結來說:做功課前,先打坐,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不要跟著煩惱跑,但同時,心裡不能想著:我不要跟那些讓我產生煩惱的有情在一起,這樣想,等於是想捨棄他們。應該這樣想:我們都有如來藏,要互相幫助;周圍的人,無論是充滿善心、或是充滿煩惱的,都是對我們有幫助的。想著彼此幫助彼此,一步步往上走,要用這種心態做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