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2012

沒有皈依,不可能有發心

§§醍醐心語§§
        善,有好多種,有的是對我們有幫助的一般的善;有的是比較殊勝的、對我們究竟能夠成佛這方面有幫助的一種善。所以,善有一般的善跟更殊勝的善兩種。那麼,我們皈依跟發心的意樂,有什麼作用呢?先是「皈依」這個意樂,它讓我們的行為可以累積到一般的善,它只有這個作用。然後,「發心」的意樂讓我們所累積的這個善根不只是一般的善,它會讓這個善根變成更殊勝的善,它有這方面的作用;所以,我們唸皈依、發心有這樣的作用。
        實際上,沒有皈依不可能會有發心,這兩個的關係是先有皈依、後有發心。為什麼呢?因為,「發心」是我們自己內心為了成佛這件事情,有「我會投入,我會承擔、我會成辦這件事情」這樣的一顆心。這種心的前面,要先認識「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或者是「我累積這些因,將來會有什麼果?」這樣的認識認清楚了、相信了之後,才會投入;不相信,誰會投入?!所以,前面的這個相信,就叫皈依;如果不相信,後面的投入是不可能的。那麼,前面的相信是什麼樣子呢?就是相信:「發菩提心或生起這個利他的愛心,將來我就可以成辦利益一切如母有情的這件事情!我自己的自利也能夠圓滿,也可以幫助一切的有情!」所以,相信發心、然後行菩薩行──這樣子做了之後,將來會有這樣的成果,這種的相信就叫皈依。所以,「相信」是一種皈依。
        皈依的意思是:依靠這個,就可以有什麼;為了什麼,而依靠什麼。我們依靠的是三寶,三寶裡面主要是法寶;法寶裡面,現在我們講的能成佛的方法──這個法就是大乘的法寶。什麼是大乘的法寶?大乘的法寶是要成辦「能夠成佛,能夠無限地利益我們一切的母親,而我自己的自利方面,也能夠圓滿。」這樣子的果,它的因或者它的方法,就叫大乘的法;所以,對於「我依靠這個大乘的法,可以成辦什麼。」這方面有一個信心的話,那就對大乘的法寶上有信心,就是皈依了。皈依,不是從有沒有合掌,或者有沒有在一個師父前面拿一個皈依證來安立的。
        皈依是從哪裡安立呢?皈依是對所依的三寶上有一種信心:「成佛這件事情,要依靠什麼才能成辦?依靠三寶才真的可以成辦!」對三寶真的有這種信心,就叫「皈依」。如果對三寶沒有信心,就沒有皈依。一般來說,為了成辦一個果,它依靠的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因」,一個是「緣」。以三寶來說,因是法寶,緣是佛寶跟僧寶。所以,法寶是真正的因,佛寶和僧寶是助緣、是一個協助。
先有「依靠這些,才能夠成辦怎麼樣子的果」這方面的信心,我們才能發心。如果我們沒有這種信心,後面怎麼會發誓「我會做這件事情、我會成辦這件事情」?後面怎麼會投入這件事情呢?不會投入的!所以,皈依跟發心之間的關係是這樣子的,你們要清楚它們的關係喔!
(摘自仁波切2011年《修次中篇》第二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