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2007

結合大悲心的空性慧

如果是聽聞空性的法器,在聽聞空性之後,慢慢的他會理解到,空性在對治他的我執、對治他的自愛執、提升他的悲心是有幫助的。或者說,提升他的持戒,或者在修世俗諦方便部分,能夠有助於觀三輪體空。但是,如果不是聽聞空性的法器,可能只會把空性當成研究外在的知識而已,與自己內心好像沒有什麼關係。

「彼器隨生諸功德,常能正受住淨戒,勤行布施修悲心,並修安忍為度生,善根迴向大菩提,復能恭敬諸菩薩。」 (入中論第六品)

這一偈頌,總共有六句,第一句「彼器隨生諸功德」是所立,後面五句以六個內容來說明。六個內容即﹕一、常能正受住淨戒,二、勤行布施,三、修悲心,四、修安忍為度生,五、善根迴向大菩提,六、恭敬諸菩薩。
「彼器隨生諸功德」,「彼器」指能夠接受空性的法器,「生諸功德」指聞思空性所產生的特性。就是說,如果是一個人是能夠接受空性的法器,他在聽聞空性的道理之後,不只是可以了解空性,他還會想到其他跟聽聞空性有關的內容。但是如果不是聽聞空性的法器,他可能在聽聞空性的時候,會覺得空性好像只是一般所謂的知識而已,而不會有接著六種感受的產生。也就是說,本來空性能夠斷除我們內心的我執(輪迴的根本)與自愛執,然而若不是聽聞空性的法器,在聽聞空性的時候,他沒辦法把空性及空性所要對治的顛倒心相關連到一起。
如果是聽聞空性的法器,在聽聞空性之後,慢慢的他會理解到,空性在對治他的我執、對治他的自愛執、提升他的悲心是有幫助的。或者說,提升他的持戒,或者在修世俗諦的這個方便部分,能夠有助於觀三輪體空。但是,如果不是聽聞空性的法器,可能只會把空性當成研究外在的知識而已,與自己內心好像沒有什麼關係。
所以,我們可以透過這六句反觀自己的內心﹕當我們聽聞空性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去想到聽聞空性之後,隨生這六種功德。如果可以的話,那你也可以算是進入聽聞空性的法器的行列。如果不是的話,可能就還不是。不過,不論你目前是不是適合聽聞空性,重要的是,我們在聽聞空性之後,要怎樣用於實修,或是說,要怎樣把這六功德做一個連繫。
一、常能正受住淨戒。假設是一位適合聽聞空性的法器,當他聽聞到空性的時候,他會猶如獲得珍寶一樣,他知道這是非常無價的寶貝。原因是,整個輪迴是無始的,假設我們不去對治,輪迴就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整個情況就像在一片混亂的狀態當中。通常我們會用無明的昏暗來說明這種情況。再加上有情本身也沒有看得見解脫輪迴之道的一對慧眼。因此,如果有一個人聽聞到空性的道理,知道這個空性是可以幫助他從輪迴的黑暗當中解脫出來,並且他也知道,空性不僅可以幫助他得解脫,甚至連成佛都可以。他現在得到這樣一個能夠解脫的門,得到這樣一個珍寶,得到這樣一個慧眼的時候,他會希望來世仍然能夠得到。而為了來世能接觸到空性,他還必須來世再得到人身,否則他就不可能再聽聞到空性。所以,為了來世能夠繼續修學空性,他這一世就要好好的持戒,持戒的心力因而比以前更強。
二、勤行布施。光是持戒得到具有十八暇滿的人身還是不夠,因為光有人身,仍有可能沒有時間修學佛法,必需為了生計,譬如吃的、穿的,住的種種去辛勤奔波。為了要讓下一世不僅得到人身,還要有閒暇的時間修學佛法,聽聞空性,在這一世就要努力的行佈施,因為佈施是讓下一世自己生活不虞匱乏的一個主要因素。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世間,其實每個人都是為了錢在努力。當然我們一生不能夠只是往錢看,就以學佛者來講,還需要考慮到,你必須要有時間學佛。你的生活不虞匱乏,才能有時間去聽聞空性,因此在這一世就必需累積佈施這個因。
三、修悲心。假設已經持戒了,也佈施了,使來生也得到具有八暇十滿的人身,也有時間去聽聞空性,但是如果沒有以大悲心來攝持,則聽聞的空性所產生的力量是有限的。意思是說,這個空性頂多只能斷煩惱障。但是,如果所聽聞的空性能夠結合大悲心的話,這個空性的能力,就非常強大。它不僅可以斷煩惱障,也可以斷所知障。因為,有大悲心攝持的空性見,它能夠從無邊的正理去思惟空性,相對來講,它的能力就變得很強。
四、修安忍為度生。假設一個人因持戒得到了暇滿人身;因佈施而生活不虞匱乏,可以有時間聽聞空性;也因有大悲心攝持空性見而能力強大。但是,假設這個人沒什麼威嚴,或者說容貌醜陋,這在利益聖教與利益有情上也會有困難,因為別人看了他也不會起敬重心,所以這時候必須修忍辱。
五、善根迴向大菩提。要證得圓滿正等正覺的佛果位,必須具備空性見和大悲心,兩者具足才有可能達到佛果位。假設不了解佛果位是以大悲心攝持的空性見、斷除二障之後所達成的,則即使我們嘴巴唸著﹕「所累積的善行回向無上菩提」,這個善行也不會成為真正成佛的因。這點必須要辨認清楚的。
六、恭敬諸菩薩。空性見與大悲心雙運,這兩者的結合非常的深廣,能夠修學這樣的空性見的菩薩行者,他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了解空性後,這時候才會真正的對於修學結合大悲心與空性見的這樣的菩薩,從內心深處生起敬重心。也就是說,他知道菩薩行者與二乘行者,其優劣差別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們可以說,假設一個人沒辦法了解,大悲心與空性見結合的深奧之處,我們會說這個人並沒有真的尊敬諸佛菩薩。或是說,他的迴向無上菩提,也沒辦法真正的達到無上菩提的量。甚至我們也可以說,這個人對於三寶當中的佛寶,也沒有真正生起歸依的心,即使在歸依這個階段。所以如果不了解空性,就沒辦法了解到屬於甚深道次第的空性,與屬於廣大行道次第的大悲心的結合,也就沒辦法了解到菩薩的修行有多麼的深廣,也就沒辦法了解到無上菩提的功德。所以,所有的這些,不管是歸依境、對菩薩的恭敬、對無上菩提的了解、對無上菩提的回向等等,這些都跟空性見的了解非常有關係。
宗喀巴大師對這偈解釋得非常好,很值得我們研讀。他說﹕「得空見諸大乘人,由生清淨正見,於修廣大行品起極敬重。」這幾句話有很重要的內涵。就是說,如果對於空性見獲得毫無雜染、非常清淨的了解的話,連帶的會影響這個人對於修廣大行品的希求心,或者敬重的心,這是最值得稱讚的地方。宗大師的話是有根據的,也就是龍樹菩薩《菩提心釋》的一個偈頌﹕「由知諸法空,復能說業果,此為最甚奇,此乃極希有。」這裡其實要說明,如果對於空性見沒有得到清淨的了解,會有一個可能性,就是說,不僅不會尊重這些廣大行品,甚至「見」與「行」會相違。如果對於空性見沒有得到清淨了解的話,得到這個空性見,反而會不去行廣大行,甚至會去做犯戒的事情等等。所以真正的空性見,或說清淨的空性見,應該是你了解之後,反而會更希求廣大行,兩者是互相輔助,並不是相違的。
(本文節取於11月24日『入中論』課程,歡迎上網聆聽全文。)

12/03/2007

依止善士是助緣,自己修為是主因

前言:依止善知識是順緣,「順緣」的意思就是次要的緣,那麼主要的因是啥麼? 主要的因是自修。自己如理的聞思修,如理的觀想, 證悟才會在自己的內心產生‧‧‧。
雖然依止善知識是俱生緣非主因,但非常重要,沒有它也不可能有證悟的的果。

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面的「道」,是一個很大的範圍。在這麼大的範圍裏,它的最初的起點是在啥麼地方呢? 就是內心對十八種暇滿(難得的人身寶,得到的話利益非常廣大)的了悟,這也是下士道的開始。可是暇滿難得義大的證悟要在內心產生之前,必須將基礎先準備好。譬如種稻的時候,首先要播種,但是如果想要產生非常好的稻米,播種的田地本身就得非常的肥沃。所以肥沃的田要先準備好,要是田地本身很糟糕,種子種下去也不會長出苗芽。因此,廣論裏提到「道前基礎---依止善知識」,「道前基礎」就是這塊田,「依止善知識」就是讓田地先肥沃的準備。
這一部份準備的動作是一個俱有緣。至尊宗喀巴大師在勝觀「毗婆奢那」的開示裡面提到:在內心要產生勝觀的話,順緣的資糧要好好的努力。順緣的資糧就是善知識。為什麼呢? 因為把善知識當作和本尊的本質毫無差別,在上師跟前誠心的祈請,以此集聚資糧,淨除罪障,便是集聚資糧最重要、最重要的方式。所以廣論稱「依止善知識」為「道的根本」,意義在此。從起點十八種暇滿難得義大的證悟在內心產生,到終點的圓滿佛果,這整體的證悟要在我們內心產生,當然要先把順緣的部份---積聚資糧---當作基礎,因此廣論說「道的根本」是「依止善知識」。
不過大家了解了道的根本之後,也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如前面的解釋﹕依止善知識是順緣,「順緣」的意思就是次要的緣,那麼主要的因是啥麼? 主要的因是自修。自己如理的聞思修,如理的觀想,證悟才會在自己的內心產生。所以我們要以依止善知識作為順緣,順緣齊備了之後,重點就要放在自己,主要是自己。自己要慢慢的聞思修,慢慢的調伏內心,內心就會不斷不斷的證悟。但是如果順緣不齊備的話,只有主因也是沒用。譬如田地本來就不肥,種子種下去根本就不會發綠芽。所以依止善知識的順緣,還是要齊備。齊備之後是自己為主因---聞思修。透過自己精進的努力的聞思修之後,證悟當然會在內心產生,所以說「道的根本依止善知識」,「根本」的意義我們要了解。不要把依止善知識當作主因,生起證悟還是要靠自己的修為。也不要認為:所有的實修都包括在依止善知識裏面,而我們只要把依止善知識做好就行了。
有人或許又會這樣想:既然依止善知識不是主因而只是俱有緣,那麼依止善知識就沒那麼重要了,應該是我的聞思修是最重要的吧!因此把親近善知識這部份輕視了,認為它不重要。這也是不對的。因為至尊宗喀巴大師談到「道的根本依止善知識」的時候,用「根本」這個辭,肯定有它的重要性。它的重要性就在於:雖然依止善知識是俱有緣,但是沒有緣的話,根本不會有果。如果緣齊備的話,果要出現就很接近了。因此「根本」的意義就是如此。
總之,有些人以為「道的根本依止善知識」中,「根本」的意思是最重要的意思,所以只要依止善知識就可以了,而其它修法都不用了。這一個了解是錯誤的。又有人認為依止善知識是一個俱有緣,不是主要的因,就認為它不重要,只要把我的主因---聞思修做好就可以了,而依止善知識是一個次要的緣,是一件小事,不要也沒有關係。這樣的了解也完全錯誤。所以「道的根本依止善知識」是指:雖然依止善知識是俱有緣,不是主因,但它非常重要,沒有它也不可能有證悟的結果。比如在實修勝觀的時候,對於依止善知識要有強烈的信心,依於善知識來集聚資糧,盡除罪障,之後誠懇的做祈請,然後勝觀的證悟便在內心產生。在我們內心產生的時候,依止善知識是我們的助緣,俱有緣,而不是因。因是什麼呢? 勝觀產生的因是自己的實修。自己努力的把勝觀的內容觀想實修,使勝觀的證悟在內心產生,這才是主要的因。因此對「根本」這一辭,一定要有正確的了解。
(本文節取於9月21日『廣論道前基礎』課程,歡迎上網聆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