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提到:學好道次教授之後能有四大殊勝,其中一大殊勝為[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意指所有佛法大經大論都是可以成為修行的教授。很多人不免懷疑,是嗎?可能嗎?三藏十二部都是可修的嗎?佛法裡所有的[知]都可以付諸[行]嗎?[所知法]與[所修法]如何聯結成一體?
每星期六下午1:00-3:00我們有一堂[仁波切中文講廣論],除了仁波切精闢闡述宗大師本懷,同學也於課堂上踴躍提問,藉由請益而更清楚道次的精要與修心的關鍵,對宗大師生起更清淨的信心。
歡迎一起與仁波切討論道次教授。以下摘錄在廣論課堂上,學員們的請益。
問:我現在面臨,經教與修心道次第(教授)是分開來的,尤其在學攝類的時候,這個問題比較嚴重。您也教育我們學攝類的時候,要配合道次第來修,從您的這句話也反映出,我們在學攝類的時候,很難直接拿攝類的內容用於調心,攝類是從陳那菩薩所開闢的學科,我們怎麼去看待這個學科,它是不是教授?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我們怎麼很實際的把這些當成跟心結合的教授?
答:這個方法是在第五個段落要說明的(指[廣論]p13L9-P14L4):[如是由此教授...罄無所餘。]。我們知道,道次第從依止善知識到毗婆舍那裡面,是要把所有大經大論的內容都摻雜在裡面。或者說從依止善士到毗婆舍那,這些內容的根據,若要更深廣更堅定的話,就需要大經大論的智慧。所以大經大論的智慧,能使依止善知識到毗婆舍那裡面的法更深更廣,學習的時候有很多智慧把它變成堅定,能夠這樣的話就變成修行的意思,這就是一切聖言現為教授的方法。
這個修行方法就是我們要觀察修、止修,這其中特別有關係的是觀察修。止修並不是沒有關係,但真正對治煩惱、解決問題的就是觀,所以觀察修是最主要的。觀察修當然要有智慧,要有觀察的能力,而這個觀察的東西是從哪裡來?就是我們現在學習的這些大經大論的內容,譬如現在所學的攝類學也是如此。但是,沒有錯,我們在看的時候就會把這兩個看成有點距離,這是我們的問題,所以我們怎麼樣把它變成能夠修行,讓兩者沒有距離。要怎麼連接呢?宗大師講:我們要用道次第連接。怎麼連接?道次第講從依止善知識到毗婆舍那的內容,是直接修行,好像我們可以連接。所以從道次第可以使大經大論在修行上能夠做到,依靠阿底峽尊者的教授或依靠<菩提道次第廣論>,就可以把一切的大經大論現為教授,所以道次第就俱備有幫助我們,把一切大經大論能現為教授的作用,所以它有俱備這個殊勝。
但是我們學習依止善知識到毗婆舍那的階段時,要儘量配合大經大論的內容,如果我們不會配合的話,就變成道次第是道次第,大經論是大經論,會把這二者分開,如此就沒有辦法把一切聖言現為教授。這也是平常我常講,學習攝類要配合道次第,就是這個意思。剛剛講陳那與法稱所寫的這些邏輯理論,邏輯是我們的頭腦要思惟、要動,而且要正確。如果想的時候亂想,沒有甚麼道理,一直繞、一直鑽牛角尖,這就是沒有邏輯這方面的學習訓練。所以學習這些,就是訓練我們怎麼動頭腦,怎麼用正確的推理。我們要用一個有道理的思考邏輯,而不是沒有道理地一直鑽牛角尖,這樣不可以。我們是要一個有道理的思考、邏輯,這樣的訓練是不管修下士道、中士道...無論是道次第的哪一個階段,都需要正確的思考、觀察,觀察修在哪一個階段都要修,所以學習法稱、陳那的邏輯理論有這些作用。
問:我們修行的時候要有一個正確的原因支持,是不是就是一切聖言現為教授的原因,而宗大師以經論來證成。因為有這樣的原因,所以要依照第五段的方法來修行,我們聽完之後回去是不是要思惟這五段,來了解為甚麼一切聖言現為教授?
答:宗大師的[廣論]裡所講的,完全是正因和應成的方式來講,也就是都用正確的思考推理。我們學習的時候也要訓練自己動頭腦的時候是否能變成像宗大師一樣,甚麼都有正確的理由、邏輯推理。所以看[廣論]的同時,我們也要訓練自己像宗大師一樣,在美一個地方都有邏輯推理,都有正確的理由去成立。如果沒有正確的理由,他就不會去成立,所以否定或成立,一定有一個邏輯,如果沒有正確的理由就去成立或否定的話,那就好像瘋子一樣。
問:[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中最後談到,如果現在不能修的,應該找到它的因,對此因來集資淨障。譬如,我們現在學攝類學等教法,感覺會與修行分開的話,能夠從甚麼方面做集資淨障,或甚麼是它的因,能夠在因上努力,能逐步消除自己覺得經教與修行是分開的感覺,這個正因是甚麼?或是集資淨障時,要做些甚麼比較有幫助呢?教法的四個殊勝是在[廣論]最先講的,這是說,當我們學完這四個殊勝時,內心就應該對這四種殊勝有所體驗呢?還是這四種殊勝雖然放在<廣論>的開頭,但是實際上是等我們學完整部[廣論],對整個教法有完整了解之後,才會生起這四種殊勝的感覺,或者才會有這種體驗?不知道是哪一種?
答:是第二種。我們學好[廣論]之後,就會有這四種殊勝。不是我們現在學四種殊勝就會得到四種殊勝,因為這四種殊勝是在法上面,是甚麼法呢?是道次第或[道炬論]的法上面,我們心中要先有這個法,才有這四種殊勝。我們心中要有這個法,就要先學習這個法,心中才會有這個法。有了這個法,才會有這四種殊勝。你的第一個問題,譬如我們學經教或大論典時,會產生跟修行有距離的感覺時,我們需要怎麼做呢?世尊的教有一個階段,如小乘、大乘,大乘的顯教、密教,從低的慢慢地越來越高。當我們自己還沒到達高的位置的時候,就把它否定,這就不可以,我們心裡要想:現在我沒有辦法學習,但是,將來我要學習,為了這個,所以現在要集聚資糧,是指這個意思,並不是講教與證方面有相違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做,不是講這方面。
教與證方面分開的解決方法,是第五個段落要講的,我們還沒有開始講。教與證方面有分開的感覺時,我們要怎麼做呢?宗大師開示,我們要先理解,我們要修行就要如菩提道次第這樣的修法,第二個關鍵我們要理解,觀察修是最主要的,因為觀察修那麼重要,這樣我們才會慢慢理解我們必須要學很多東西,大經大論肯定與修行有緊密的關係,所以大經大論的內容除了修行以外,再沒有其它了,亦即最主要的修行的東西就是大經大論的內容,就如今天所說的,我們眼睛閉著坐禪幾天就會知道,自己沒有學習的話,哪有什東西可以修的!那時候才會感覺到一定要好好學習,不然的話就沒有甚麼東西可以思考、可以修行的。#
1/10/2010
1/01/2010
仁波切為我們打造的<今生學佛規劃>
我想知道今生如何學佛?
我想知道我學佛如何走上去...
大約六年前我結束了三大寺(色拉傑寺院)的學習來台灣宏法。當時我一直在思考:我面對的是一群台灣的出家人和在家人,有年紀大的和年紀輕的;有的人有較多時間學佛,有的人比較沒時間學佛。面對這群人,我要怎樣把佛法傳給他們?
我預先設想,這群想學佛的人,一定是想要跟佛一樣,想要由學佛而達到佛的圓滿果位。那麼我如何帶著他們,一步一步的走向成佛的果位?他們有那麼多時間,可以像三大寺一樣,學得那麼深細嗎?照西藏傳統,在家人很少學經教,而出家人如果不是在三大寺學習(三大寺要學二十多年的經教),就會變成只忙於修法,沒時間學經教。後來在印度的很多西藏寺廟就做了調整,把修法時間縮短,加入經教的學習,而學經教的時間也不像三大寺那麼長。基本上我也參考了這樣的做法,就是把三大寺學的五大部論內涵,精簡成在幾年當中完成。於是四年前我規劃出「紮根計劃」,陸續在臺中、台北施行。
經過這幾年不斷的調整和摸索,紮根計劃從原來粗糙的構想到現在已漸漸成型。而現在正好新網站即將設立,同學要我把當初的構想做比較完整的說明,所以我藉此機會來跟大家談我的教學構想,也就是我認為大家該怎麼學佛學上去的一條路。
我以 5點來說明我的教學構想 ﹕
一、佛法的特色---空性見、慈悲行(佛法總綱---世尊教法)首先,我想:同學不學別的宗教而選擇學佛,一定是佛法有吸引人的地方,那麼佛法吸引人的地方在哪裏?導師釋迦牟 尼佛的教法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又在哪裡?
佛法的特色,一是空性的見解,二是由空性見解表現出的慈愛和包容一切眾生的慈悲行。因為有 空性的智慧,我們徹底斷除了自私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愛我執和我執,所以能自發的生起全心全 意、心甘情願、沒有煩惱的慈愛來包容一切眾生。因為是從內心根本的斷除我愛執,所以對利益眾生的事是越做越愉快,越做越歡喜,一點也不會厭煩或覺得勉強。
二、宗喀巴大師教法的特色---大小顯密道次第圓融 (修學指導---宗喀巴大師教法)為了幫助我們去除我執和我愛執,世尊依眾生的根器,開示了八萬四千種法門,而闡述佛法的經論,更是浩瀚如海。我們如果沒有學習次第的話,會很難走上去,因為見解的基礎不扎實,修持也就不會圓滿。而宗大師的教法---顯、密道次第,正是把世尊教法整理出修行次第的最佳代表,所以我選擇以宗大師的教法,作為我傳授佛法的指導綱要。
宗喀巴大師的道次理論,是根據印度阿底峽尊者的《道燈論》,再做更詳細的闡釋,寫下了顯密的道次第的著作。可知在印度早就有這樣修行次第的概念。阿底峽尊者是印度那蘭陀佛學院最頂尖的修行者,他經過多年的修持體驗,寫出《道燈論》,但是因為《道燈論》非常精簡,後人很難理解它的深意,所以最好是透過宗大師的道次著作來理解它的內涵。
根據宗大師的說法,以前西藏佛法衰弱時,是靠《道燈論》振興的。當時西藏顯教和密教、大乘和小乘之間互不相容;學習經教的人和專門修行的人互相批評。所以阿底峽尊者寫《道燈論》解決這些問題。如果《道燈論》有這樣的作用,宗大師的教法,一定也具足了這樣的功能。因此,我們學習宗大師道次第的教法,不僅可以統攝深廣的佛法,還可以解決顯密之間、 大小乘之間、 經教派與禪修派之間互相排斥的問題,把本來以為是相矛盾、相違背的觀點,變成互為助緣,互相增長,使我們的學習更為豐富、圓滿。因此學習宗大師的教法在現今這個時代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三、宗大師的傳承---歷來三大寺的師長 (指導師長---宗大師及歷來三大寺師長)六百多年前的殊勝教法,有沒有我們可以遵循的脈絡傳承?有的。宗大師在世時,三大寺中就有很多優秀的修行者,完整無遺漏的學習宗大師的教法,這樣的教法傳承一直到現在都還在,中間都不曾斷過。因此三大寺的傳承是十分珍貴的。現在我們如果想學習最圓滿的宗大師傳承教法,當然是要跟隨著法王和來自三大寺的那些高量修證的師長們,聽聞他們的教授,這樣才是最可靠、最安全的學佛方向。
四、課程安排---顯密道次第為主軸,五部大論為輔助
接著我要談的是,我如何安排課程,讓大家學習顯教和密教的道次第。我的想法是,我該如何安排課程,讓比較有時間的人,或是比較沒有時間的人都有可能學習,都能夠受益?
我常想:一個想學佛的人第一個想到的問題,應該是想「我要如何學習,才能像導師釋迦佛一樣?」。所以,剛來台灣的第一、二年,我先講「四聖諦」和「十二緣起」、《道燈論》、《三主要道》、《菩堤道次第攝頌》和《功德之本頌》等。由「四聖諦」先認識自己生命當中的煩惱問題,和佛法中的解決方法。由「十二緣起」讓我們認識一下前世、來生與今生的關係,還有造業的因果關係。所以,講「四諦」、「十二緣起」是讓我們先認識自己的位置在哪裡。接著我講《道燈論》、《三主要道》、《菩堤道次第攝頌》和《功德之本頌》等,因為知道自己的位置之後,應該要知道怎麼學習,第一步、第二步怎麼走,將來才能夠達到像導師釋迦牟尼佛那樣的果位。而且這些課程長度剛好,不太長也不會太短。如果我一下就教《菩堤道次第廣論》,很可能還沒講完,大家就聽不下去了。所以我先作個簡略的介紹,讓大家對整體概念有 個認識。
同時,也訂了日常功課給大家做,就是每天念誦「兜率百尊」和「功德之本頌」。「兜率百尊」是屬于集資淨罪,累積資糧的部份。宗大師說,最殊勝的集資淨罪的方法,就是七支供養,而「兜率百尊」就是七支供養的儀軌。而且,「兜率百尊」七支供的對象就是宗大師,對學習宗大師教法的我們來說,正是修習道次第最好的助緣。那麼學習道次第的正因是什麼呢?是自己的聞思修。而「功德之本頌」正是統攝顯密道次第教法的代表,所以念誦「功德之本頌」是種下正因的種子,然後再好好的聞思它的內涵。所以安排這兩個功課,讓我們每天都有做到正因和資糧的部分。這是我初來台灣對課程的安排。這種簡略的學習和功課,雖然是為了沒有時間的學生而設定的,但對有時間的學生,其實也是要從這個基礎開始學,然後再學習較深細的部份。如果一開始就學深細的部分就會流於零散混亂。所以透過先總的、略的學習,才能掌控未來較細的、別的學習。
接著,我們要開始走更紮實的路,就要學顯教道次第的代表著作---《略論》、《廣論》。
要把《菩提道次第廣論》學得紮實,就要加入五大部論內涵的學習。為什麼呢?一是因為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講的,是他個人的體會和結論,而其中的理由講的並不多,也沒那麼細。我們在學習時一定要學習結論背後的理由,如果我們沒有學習理由的話,結論永遠是宗大師的結論,是宗大師的東西,並不會成為我們的結論,也永遠不可能成為我們自 己 的東西。所以一定要學習結 論 後面的理由。二是 《 廣 論 》 講的都是很精要的理論,很多概念並沒辦法詳述完整,所以有很多地方須要補充,例 如,在下士道的階段講皈依的部份,一定要補充《寶性論》和《經莊嚴論》中皈依的部份; 還有《 廣論 》 裏業果的概念主要是從 《俱舍論》來的 ,如果我們只看《廣論》可能不會對業果有紮實的理解,因為我們不知道它的背景。而 《俱舍論》講的業果,有它 的宗義背景,如果不了解它宗義的背景 ,我們對《 俱 舍 論 》裏業果的解釋也不會那麼清楚。還有, 在中士道四諦的部份,在佛經中經常提到十六行相,十六行相有正的反的,以及其中「無我」的部分,這些在《廣論》都沒有解釋 ,甚至連滅諦、道諦也 都沒有解釋 。 所以這些是 一定要補充的。再來,在上士道的菩提心的部份,在《現觀莊嚴論》中有二十一種菩提心及如何生起菩提心 ,這些《 廣論》 都沒有講。還有,在奢摩他的部份,也要補充《聲聞地》和《菩薩地》中的「攝抉擇分」。還有講到四諦的集諦煩惱的部份,就要參考《俱舍論》、《聲聞地》和《集論》在這方面的觀點 。還有,「毗婆奢那」的論點 主要是講《中論》和《入中論》的內涵,而 《廣論》主要是結論,對於前後關聯及背景都沒有講,所以我們仍然必須從《中論》和《入中論》理解其整個思想的背景。而要了解中觀思想 , 就要對四部宗義裏 ,每一個宗義的背景和思想的差異都有理解 ,所 以要學《中論》、《入中論》, 就要先學習四部宗義 。而為了學習《四部宗義》,我們還要學習「攝 類學」、 「心類學」和「 因類學學 」,否則就不會知道《四部宗義》裡所使用的名詞和它所表示的意思是什麼。所以要對 「 毗婆奢那 」 紮實的了解 , 要先學習「攝類學」、 「心類學」和 「 因類學 」 ,再來學習「四部宗義」才比較有意義; 然後「四部宗義」學好之後,再學習《中論》和《入中論》才比較有意義 ,最後再來學習「毗婆奢那」就會更明確清楚。所以這些都是我們須 要作補充的課程。 然後,我們還要學習《地道》和《般若七十義》,因為《廣論》也是《現觀莊嚴論》的一個教授,而 《 般若七十義》就是《現觀莊嚴論》的主要內容。至於為什麼要學 《 地 道 》, 是 因 為 學習《地道》,我們才會知道不是光修持 《菩提道次第廣論》就可以成佛; 我們才會知道,後面還要走很長的一段路呢! 因此我們這裡排了這麼多課程,理由是這樣的。 這是針對《菩提道次第》而言。所以這課程有前期簡略的,也有後面越來越紮實的。比較沒有時間的人,起碼先選前面這些簡略的課程學習,做這些功課。還有時間的話,要慢慢深入紮實,學習到較廣較細的部份。這樣有時間的人可以參加,沒什麼時間的人也可以參加,自己可以做選擇。
然後,我也會帶密續的課程,密續裡的《地道》和大威德金剛、密集金剛和勝樂金剛等主要本尊的生起和圓滿次第等。希望將來在一個地方閉關學習,和一些較相應的學佛弟子一起,一年中可以有幾個月精進修習。可能一次閉關三或四個月,大威德金剛、密集金剛和勝樂金剛,一年中整個完成。或者更廣的話,每一個大本尊的修法閉關三年一個半月,那三位本尊共九年多。 這樣的修行學習,是未來的理想,也是我 準備自己將來要走的一條 路 。當然我會一直照顧引導這些修學者,每年也會邀請一些三大寺的師長過來,教導這些閉關的修學者。這些都是我將來想達成的構 想!
五、今生達成的目標 ---上至密續資糧道下至暇滿人生
我們的目標,雖然今生不可能成佛,但是有可能透過這樣的學習,進入密續的資糧道菩薩。什麼是密續資糧道的階位呢 ? 依照《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次第來說,我們生起造作的菩提心,加上已經了解空性的內容,就可以接觸密續的修習; 接觸密續之後,還是在修菩提心和空性,只是這時候修 的菩提心不是一般顯教的菩提心,而這時的佛果位也不是一般的佛,而是一生成就、 無學雙運的佛果位。當以密續方法修得無造作菩提心時 , 就是進入密續的資糧道了。若是能達到這樣的成就,自己的來生就有把握了,那大概再差不多三生就可以成佛了 。這是最高的目標,也是最好的狀況!最差的狀況,至少可以淨除墮入三惡道的罪業,下一生可以有暇滿難得的人身!
我想知道我學佛如何走上去...
大約六年前我結束了三大寺(色拉傑寺院)的學習來台灣宏法。當時我一直在思考:我面對的是一群台灣的出家人和在家人,有年紀大的和年紀輕的;有的人有較多時間學佛,有的人比較沒時間學佛。面對這群人,我要怎樣把佛法傳給他們?
我預先設想,這群想學佛的人,一定是想要跟佛一樣,想要由學佛而達到佛的圓滿果位。那麼我如何帶著他們,一步一步的走向成佛的果位?他們有那麼多時間,可以像三大寺一樣,學得那麼深細嗎?照西藏傳統,在家人很少學經教,而出家人如果不是在三大寺學習(三大寺要學二十多年的經教),就會變成只忙於修法,沒時間學經教。後來在印度的很多西藏寺廟就做了調整,把修法時間縮短,加入經教的學習,而學經教的時間也不像三大寺那麼長。基本上我也參考了這樣的做法,就是把三大寺學的五大部論內涵,精簡成在幾年當中完成。於是四年前我規劃出「紮根計劃」,陸續在臺中、台北施行。
經過這幾年不斷的調整和摸索,紮根計劃從原來粗糙的構想到現在已漸漸成型。而現在正好新網站即將設立,同學要我把當初的構想做比較完整的說明,所以我藉此機會來跟大家談我的教學構想,也就是我認為大家該怎麼學佛學上去的一條路。
我以 5點來說明我的教學構想 ﹕
一、佛法的特色---空性見、慈悲行(佛法總綱---世尊教法)首先,我想:同學不學別的宗教而選擇學佛,一定是佛法有吸引人的地方,那麼佛法吸引人的地方在哪裏?導師釋迦牟 尼佛的教法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又在哪裡?
佛法的特色,一是空性的見解,二是由空性見解表現出的慈愛和包容一切眾生的慈悲行。因為有 空性的智慧,我們徹底斷除了自私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愛我執和我執,所以能自發的生起全心全 意、心甘情願、沒有煩惱的慈愛來包容一切眾生。因為是從內心根本的斷除我愛執,所以對利益眾生的事是越做越愉快,越做越歡喜,一點也不會厭煩或覺得勉強。
二、宗喀巴大師教法的特色---大小顯密道次第圓融 (修學指導---宗喀巴大師教法)為了幫助我們去除我執和我愛執,世尊依眾生的根器,開示了八萬四千種法門,而闡述佛法的經論,更是浩瀚如海。我們如果沒有學習次第的話,會很難走上去,因為見解的基礎不扎實,修持也就不會圓滿。而宗大師的教法---顯、密道次第,正是把世尊教法整理出修行次第的最佳代表,所以我選擇以宗大師的教法,作為我傳授佛法的指導綱要。
宗喀巴大師的道次理論,是根據印度阿底峽尊者的《道燈論》,再做更詳細的闡釋,寫下了顯密的道次第的著作。可知在印度早就有這樣修行次第的概念。阿底峽尊者是印度那蘭陀佛學院最頂尖的修行者,他經過多年的修持體驗,寫出《道燈論》,但是因為《道燈論》非常精簡,後人很難理解它的深意,所以最好是透過宗大師的道次著作來理解它的內涵。
根據宗大師的說法,以前西藏佛法衰弱時,是靠《道燈論》振興的。當時西藏顯教和密教、大乘和小乘之間互不相容;學習經教的人和專門修行的人互相批評。所以阿底峽尊者寫《道燈論》解決這些問題。如果《道燈論》有這樣的作用,宗大師的教法,一定也具足了這樣的功能。因此,我們學習宗大師道次第的教法,不僅可以統攝深廣的佛法,還可以解決顯密之間、 大小乘之間、 經教派與禪修派之間互相排斥的問題,把本來以為是相矛盾、相違背的觀點,變成互為助緣,互相增長,使我們的學習更為豐富、圓滿。因此學習宗大師的教法在現今這個時代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三、宗大師的傳承---歷來三大寺的師長 (指導師長---宗大師及歷來三大寺師長)六百多年前的殊勝教法,有沒有我們可以遵循的脈絡傳承?有的。宗大師在世時,三大寺中就有很多優秀的修行者,完整無遺漏的學習宗大師的教法,這樣的教法傳承一直到現在都還在,中間都不曾斷過。因此三大寺的傳承是十分珍貴的。現在我們如果想學習最圓滿的宗大師傳承教法,當然是要跟隨著法王和來自三大寺的那些高量修證的師長們,聽聞他們的教授,這樣才是最可靠、最安全的學佛方向。
四、課程安排---顯密道次第為主軸,五部大論為輔助
接著我要談的是,我如何安排課程,讓大家學習顯教和密教的道次第。我的想法是,我該如何安排課程,讓比較有時間的人,或是比較沒有時間的人都有可能學習,都能夠受益?
我常想:一個想學佛的人第一個想到的問題,應該是想「我要如何學習,才能像導師釋迦佛一樣?」。所以,剛來台灣的第一、二年,我先講「四聖諦」和「十二緣起」、《道燈論》、《三主要道》、《菩堤道次第攝頌》和《功德之本頌》等。由「四聖諦」先認識自己生命當中的煩惱問題,和佛法中的解決方法。由「十二緣起」讓我們認識一下前世、來生與今生的關係,還有造業的因果關係。所以,講「四諦」、「十二緣起」是讓我們先認識自己的位置在哪裡。接著我講《道燈論》、《三主要道》、《菩堤道次第攝頌》和《功德之本頌》等,因為知道自己的位置之後,應該要知道怎麼學習,第一步、第二步怎麼走,將來才能夠達到像導師釋迦牟尼佛那樣的果位。而且這些課程長度剛好,不太長也不會太短。如果我一下就教《菩堤道次第廣論》,很可能還沒講完,大家就聽不下去了。所以我先作個簡略的介紹,讓大家對整體概念有 個認識。
同時,也訂了日常功課給大家做,就是每天念誦「兜率百尊」和「功德之本頌」。「兜率百尊」是屬于集資淨罪,累積資糧的部份。宗大師說,最殊勝的集資淨罪的方法,就是七支供養,而「兜率百尊」就是七支供養的儀軌。而且,「兜率百尊」七支供的對象就是宗大師,對學習宗大師教法的我們來說,正是修習道次第最好的助緣。那麼學習道次第的正因是什麼呢?是自己的聞思修。而「功德之本頌」正是統攝顯密道次第教法的代表,所以念誦「功德之本頌」是種下正因的種子,然後再好好的聞思它的內涵。所以安排這兩個功課,讓我們每天都有做到正因和資糧的部分。這是我初來台灣對課程的安排。這種簡略的學習和功課,雖然是為了沒有時間的學生而設定的,但對有時間的學生,其實也是要從這個基礎開始學,然後再學習較深細的部份。如果一開始就學深細的部分就會流於零散混亂。所以透過先總的、略的學習,才能掌控未來較細的、別的學習。
接著,我們要開始走更紮實的路,就要學顯教道次第的代表著作---《略論》、《廣論》。
要把《菩提道次第廣論》學得紮實,就要加入五大部論內涵的學習。為什麼呢?一是因為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講的,是他個人的體會和結論,而其中的理由講的並不多,也沒那麼細。我們在學習時一定要學習結論背後的理由,如果我們沒有學習理由的話,結論永遠是宗大師的結論,是宗大師的東西,並不會成為我們的結論,也永遠不可能成為我們自 己 的東西。所以一定要學習結 論 後面的理由。二是 《 廣 論 》 講的都是很精要的理論,很多概念並沒辦法詳述完整,所以有很多地方須要補充,例 如,在下士道的階段講皈依的部份,一定要補充《寶性論》和《經莊嚴論》中皈依的部份; 還有《 廣論 》 裏業果的概念主要是從 《俱舍論》來的 ,如果我們只看《廣論》可能不會對業果有紮實的理解,因為我們不知道它的背景。而 《俱舍論》講的業果,有它 的宗義背景,如果不了解它宗義的背景 ,我們對《 俱 舍 論 》裏業果的解釋也不會那麼清楚。還有, 在中士道四諦的部份,在佛經中經常提到十六行相,十六行相有正的反的,以及其中「無我」的部分,這些在《廣論》都沒有解釋 ,甚至連滅諦、道諦也 都沒有解釋 。 所以這些是 一定要補充的。再來,在上士道的菩提心的部份,在《現觀莊嚴論》中有二十一種菩提心及如何生起菩提心 ,這些《 廣論》 都沒有講。還有,在奢摩他的部份,也要補充《聲聞地》和《菩薩地》中的「攝抉擇分」。還有講到四諦的集諦煩惱的部份,就要參考《俱舍論》、《聲聞地》和《集論》在這方面的觀點 。還有,「毗婆奢那」的論點 主要是講《中論》和《入中論》的內涵,而 《廣論》主要是結論,對於前後關聯及背景都沒有講,所以我們仍然必須從《中論》和《入中論》理解其整個思想的背景。而要了解中觀思想 , 就要對四部宗義裏 ,每一個宗義的背景和思想的差異都有理解 ,所 以要學《中論》、《入中論》, 就要先學習四部宗義 。而為了學習《四部宗義》,我們還要學習「攝 類學」、 「心類學」和「 因類學學 」,否則就不會知道《四部宗義》裡所使用的名詞和它所表示的意思是什麼。所以要對 「 毗婆奢那 」 紮實的了解 , 要先學習「攝類學」、 「心類學」和 「 因類學 」 ,再來學習「四部宗義」才比較有意義; 然後「四部宗義」學好之後,再學習《中論》和《入中論》才比較有意義 ,最後再來學習「毗婆奢那」就會更明確清楚。所以這些都是我們須 要作補充的課程。 然後,我們還要學習《地道》和《般若七十義》,因為《廣論》也是《現觀莊嚴論》的一個教授,而 《 般若七十義》就是《現觀莊嚴論》的主要內容。至於為什麼要學 《 地 道 》, 是 因 為 學習《地道》,我們才會知道不是光修持 《菩提道次第廣論》就可以成佛; 我們才會知道,後面還要走很長的一段路呢! 因此我們這裡排了這麼多課程,理由是這樣的。 這是針對《菩提道次第》而言。所以這課程有前期簡略的,也有後面越來越紮實的。比較沒有時間的人,起碼先選前面這些簡略的課程學習,做這些功課。還有時間的話,要慢慢深入紮實,學習到較廣較細的部份。這樣有時間的人可以參加,沒什麼時間的人也可以參加,自己可以做選擇。
然後,我也會帶密續的課程,密續裡的《地道》和大威德金剛、密集金剛和勝樂金剛等主要本尊的生起和圓滿次第等。希望將來在一個地方閉關學習,和一些較相應的學佛弟子一起,一年中可以有幾個月精進修習。可能一次閉關三或四個月,大威德金剛、密集金剛和勝樂金剛,一年中整個完成。或者更廣的話,每一個大本尊的修法閉關三年一個半月,那三位本尊共九年多。 這樣的修行學習,是未來的理想,也是我 準備自己將來要走的一條 路 。當然我會一直照顧引導這些修學者,每年也會邀請一些三大寺的師長過來,教導這些閉關的修學者。這些都是我將來想達成的構 想!
五、今生達成的目標 ---上至密續資糧道下至暇滿人生
我們的目標,雖然今生不可能成佛,但是有可能透過這樣的學習,進入密續的資糧道菩薩。什麼是密續資糧道的階位呢 ? 依照《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次第來說,我們生起造作的菩提心,加上已經了解空性的內容,就可以接觸密續的修習; 接觸密續之後,還是在修菩提心和空性,只是這時候修 的菩提心不是一般顯教的菩提心,而這時的佛果位也不是一般的佛,而是一生成就、 無學雙運的佛果位。當以密續方法修得無造作菩提心時 , 就是進入密續的資糧道了。若是能達到這樣的成就,自己的來生就有把握了,那大概再差不多三生就可以成佛了 。這是最高的目標,也是最好的狀況!最差的狀況,至少可以淨除墮入三惡道的罪業,下一生可以有暇滿難得的人身!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