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2007

什麼是『仁波切』?

§§藏傳佛法與生活§§

仁波切,是直接從藏文的音翻譯過來的名詞。藏文的意思是「大珍寶」。什麼樣的對象會被我們說是仁波切呢?主要是前世的修行證量很高、轉世再來的修行者。至於修行的證量要高到什麼程度,雖然沒有特別的標準,但,要能這樣(自在轉世)也並不容易。除了自己是一個修行者之外,周圍的那些法友,因為二、三十年同在一個寺院、同住一間僧寮,都非常清楚地見證彼此的修行過程,這些,都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一輩子的事情。而後,這些修行者心裡會共同知道,在彼此之中,誰是修行最好的人。
這樣的觀察與認定,是在彼此很熟悉、花了畢生的時間親眼見證的結果,所以,對於那位證量很高的人,會由衷地禮拜,這種禮拜,不是由於迷信,而是透由看到他對於經論的學習與辯論,同時,也看到他把經論內化到自己心續中的實證功夫。還有,觀察者自己也是一輩子都在學習經論的人,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的標準是很高很嚴的,能被這些觀察者認定是修行證量很高的話,是很不容易的。若這個證量很高的人圓寂了,可想而知,那些周圍的人的心,是很難承受的,就會很想尋找他的轉世。若如願找到了。從小就會稱他為仁波切。
所以,從小被稱為仁波切,是由於前世的修行證量,而不是這輩子的修證與行為表現。至於會不會有錯認的情況發生,就要看認定他們的人,神通功夫的正確與高下了。轉世的仁波切,他們前世的證量高,這是肯定的,但這一生也可能行為不良、又沒有學問。這種情況,從他的弟子的角度來看,會用「這是眾生的根器不足、福報不夠」的角度來解釋;若不是他的弟子,可能就會用以下這種看法去解釋: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其間上上下下本來就不一定,修行者雖然一定有修菩提心,但心裡可能有時被世間名氣染污了。還有一種看法是﹕雖然修行者前世的成就很棒,但一往生投胎,那些力量就完全沒有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沒有修出離心與菩提心,所有的修行都只對今生有影響力,沒有辦法擴展到更遠的來生,因此,一死亡,再投胎時就完全忘光了。若修行者只求消除欲界的煩惱,外道徒也做得到,即使能修到有神通,但是,只要一投生,就會變成跟我們一樣的凡夫,這也是有可能的。可能性有很多種,沒有辦法說一定是哪一種。
但是,即使有些轉世者此生的學問、行為不好,並不表示他就一定不好。他菩提心的習氣還是強過一般人,在很多地方仍是與一般人不相同,所以,雖然他此生看起來比前輩子差,但與我們比起來,還是高出我們很多,只要那些習氣有機會醒覺,他就會馬上跳到另一個讓我們意想不到的層次。#

4/01/2007

空性如何幫助修三士道

前言﹕「我現在連下士道都不懂,怎麼學空性?」其實這樣的說法有兩種情況﹕一者,說這句話是剛接觸佛法、直接就學廣論的人。宗大師既然講次第,而廣論這本書是把三士道放在前面,止觀(修安住及智慧的部分)放在後面,豈非應先學下士道再學後面的止觀?二者,說這句話的人是老參,但對空性也沒涉獵,於是想實修廣論的道次第,想著學到哪就修到哪。也就是先把下士道弄懂,再修下士道,懂了中士道、修中士道、、、如此等三士道都修成了,再來學空性、修空性。
仁波切針對這樣的見解,已加以釐清﹕對第一種情況者﹕廣論既是講「道」次第,意即是用來修的,不是用來學的。五大部論的內涵都「學」過,接下來才是「修」廣論。宗大師把止觀部分放後面,是指修空性時要在修菩提心之後,但並非指學習了解道之整體的時候。而學習了解的階段如何學呢?廣大聽聞思維!道之整體---菩提心、空正見的內涵---都要學。三士道屬菩提心的內涵(廣行派);空性則為空正見的內涵(深見派)。二者其實是沒有先後學習之分,甚至是可同時進行、互相含攝的。所以認識道的整體,不一定要先學三士道、再學空性。
對於第二種情況﹕既然廣論是「修」的次第,則一定是要對整個道的整體都了解了(學)才進入修,如此不只修的時候方向不會偏掉,甚至還能幫助修行的力道。因此到了修道次第時,有空性的學養搭配三士道的修行,才能既深且廣,直入佛陀本懷。
以下是仁波切針對空性如何幫助修三士道的詳細說明﹕


空性對修行道次第的每一次第、階段都很重要。以三士道來說,比如下士道修歸依。修歸依時要清楚佛、法、僧三寶功德,其中又以法寶為先,法寶功德不清楚,佛寶功德就不清楚;佛寶功德不清楚,僧寶功德也會不清楚。法寶的功德在於空性。了解了空性,對苦諦的真正情況才會深刻認識;對集諦會清楚地認識它是顛倒識;對有沒有滅諦這件事會清楚地看到;當然對道諦也就更加有信心。所以空性對修四聖諦很重要。我們了解空性,對於四聖諦會感受更殊勝、更深刻。由此而認識了 法寶功德,佛寶功德,再是僧寶功德。因此空性對於修歸依、修四聖諦都是很重要的法。

修歸依之後要修業果、懺悔。了解了空性,心比較不會執著,就不容易造惡業.我們造惡業是因煩惱粗猛,無法控制;而煩惱太強,在於我們對煩惱的對境太執著,執著以為自己是對的,以空性看清楚一切因緣所生,皆無諦實成立,則對煩惱的對境也就不會那麼在意了,如此十善業也較容易持守。懺悔時思維空性更能生起懺悔的心。四百論曾說過,以空性修懺悔,能粉碎以往造的惡業。舉例來說,我今天對某人(煩惱的對境)生氣,我以空性看到自己和對方都非諦實有,那我在執著什麼?由於空性的道理,讓我更能看到自己的執著,自己的錯誤,因而真正懺悔的心便很容易生起。因此,修下士道時空性很重要。

再以中士道來說。了解空性才會確實感覺到解脫有可能,脫離輪回有希望。若沒學空性,對解脫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其實心裏並沒那麼喜歡、想要解脫,也看不到能解脫的希望。為什麼看不到希望?因為在生活中感受到煩惱那麼多,那麼熾盛,怎麼去面對無量無邊的煩惱?怎麼有可能出離?心裏更加害怕,愈覺得解脫不可能。若了解空性,就知道即使煩惱千萬種,但根本只在無明,而無明是可斷除的。不解空性,這條道路就不懂。因此,空性對修出離心非常有幫助。

再來,空性對守戒非常有助益。因為戒是為了擋住粗重煩惱,若了解空性,更能知道這些粗煩惱的詭詐、虛妄。而煩惱看清楚時就很容易面對處理,守戒也比較沒問題。

接著是以菩提心、空正見為主的上士道。要生起上士道的菩提心的話,無邊正理的空慧非常有幫助。因為有無邊正理的空正見,才看得到、並有力量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小乘只覺得可斷煩惱障,但不能斷所知障)。由於空慧讓我們看到成佛的希望,相信自己是能成佛的,因而才會很強烈地發心﹕「我要走這條路!」這就是「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所以,要生起菩提心的意樂定要靠空正見。

又,生起菩提心之後接著要行六度,而六度中又以智慧度最為重要。因此,上士道的菩提心意樂及實踐都要有空性。

總之,空性不管在哪一階段都非常重要。所以,不可以說﹕「我現在連下士道都不懂,怎麼學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