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2012

四諦2012年12月份會訊(12/21更新)

§§課程異動通知§§
12月27日(四)<修次初篇>停課。
12月28日(五)<毗婆舍那>停課。
12月29日(六)<廣論>、<入中論根本頌>停課。
12月30日(日)<宗義建立>停課。
-------------------------------
12月8日(六)<開心實作班>停課。
---------------------------------------
§§新課程通知§§
生命關懷系列活動 
好書導讀--《當綠葉緩緩落下》導讀
  死亡往往不是如我們所預期的降臨到我們自己或親友身上,猶如葉子尚未枯黃凋萎就被迫分離枝幹而落下,因此我們為死亡帶來的失落痛苦而哀傷。
本書的作者透由他們的專業知識,以及他們自己的生活體驗,提出:死亡帶來的悲傷,是生命中的一種奇蹟、恩典與禮物;如果你沒有好好走過悲傷,你便會喪失治療靈魂、心理與感情的寶貴機會。
講者:李衍忠居士
時間:20121216()晚上7:00-9:00  (學員不一定要備書,現場有結緣書送完為止)
地點:四諦講修佛學會4

作者: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大衛.凱斯樂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
電影欣賞~讓愛飛翔
        戲劇的可貴與精彩往往都是設定在「兩難的抉擇」,基於此,我們便常在謊言的巨大背影下品嚐情理的蜜汁與苦果。本片有母女、母子、姊弟、夫妻各種關係的情愫牽扯,劇情扣人心弦,尤其適合想在細微人情處體會如何福慧雙修的我們來反思:為什麼愛到深處無怨尤?小愛是如何糾纏我們?如何化為利他的菩提心而得大自在?
        電影《讓愛飛翔》(Since Otar Left)─這部以喬治亞(Georgia)共和國的首都提比里斯(Tbilissi)為背景的動人故事,是法國女編導茱莉‧貝托恰麗聽到的真實事件,在大受感動之後立刻改編為電影,不但在2003年的坎城影展大放異采;也陸續在其他影展中受到注目。
賞析者:鄭彩仁女士
時間:2012129()下午1:30-4:30
地點:四諦講修佛學會 4樓
------------------------------
201212月份上課日期
1.高階深入課程:
每週一 晚上19:00-21:00 <釋量論成量品 本月停課
每周六 中午11:30-13:00 <入中論根本頌>  12/2212/29
2.中階主要課程:
每月第二、三、四周周三下午14:00-16:30 <實執諍論研討> 12/1212/1912/26
每周三 晚上19:00-21:00 <宗義寶鬘研討12/512/1912/26
每週四 早上9:30-11:30   <修次初篇12/20 12/27 (12/21停課)
每週五 早上9:30-12:30  <廣論毗婆舍那+研討>   12/2112/28 (12/21停課)
每周六 早上9:30-11:00   <廣論>  12/2212/29 (12/21停課)
每周日 早上9:30-12:00 <宗義建立+研討12/2312/30 (12/21停課)
3.初階入門課程:
每周二早上  9:00-11:00 <佛法入門>   本月停課
每周六 中午 11:30-13:00<初級佛法入門研討班> 12/112/812/1512/2212/29
每月第一個周三下午2:00-4:00 <念佛實修班12/5
每月第二個周三晚上7:00-9:00 <集資淨罪班> 12/12
4.藏文佛典導讀(俱舍論)
每周一 早上9:30-11:30    12/312/1012/1712/24
5.生命關懷系列活動
每月第二、四個周六 下午2:00-4:30 <開心實作班> 12/8 (12/5更新)12/22
每月第一、四個周日 晚上7:00-9:00 <生命關懷讀書會-西藏生死書>12/2<當綠葉緩緩落下> 12/16
每月第二個周日 下午1:30-4:30 <電影欣賞會 12/9
---------------------------------
北部以外欲參加課程者,請連絡
*台中阿底峽佛學會 04-2326-8347
*彰化佛學班0953-954-900 葉師兄
*新營佛學班 0921-291-539謝師姐
*高雄佛學班 07-7010-818 林師姐
*高雄菩提講修佛學會0921-688-567張師姐
*高雄般若佛學會 0972-109-893 李師姐 (近台鐵高雄站)
*台東佛學班 0937-601-655 林師姐
*金門金洲佛學會 0963-352-333 方師兄
*美國南加道次第佛學會 1-626-4971278 孫師姐
*澳洲墨爾本 61-407-805-048王師兄

12/03/2012

2012年雪歌仁波切道次第觀修營報導

認出我内心的佛性
        修行就是要修我們的心、要改變我們的心。我們要改變心,就要先認識「心」。心改變的話,整個世界都可以改變。我的心一改變,它的力量,就會影響到我的生生世世,甚至我的生死輪迴。心的力量一爆出來,我的將來、將來的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是無法想像的。比如說,我們講「佛」,佛的果位是什麼樣子呢? 佛的果位是指他的心就像《金剛經》裡面講的「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也就是,佛的心好像跟空性一樣,空性在哪裡,佛的心就在那裡。還有,佛的心的力量遍滿一切,同樣地,跟著這個心的氣也是這麼爆出來。 所以佛的氣――佛的微細的氣的這個力量一爆出來的結果,就變成:不管有緣的有情有多少、不管他們會在哪,佛的事業就任運地在那,而且會同時在無量無邊的地方。 佛的這些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我們凡夫身體裡面的這顆心,就可以改變成像佛這樣子。這顆心的力量真的爆出來的話,會有這麼不可思議的功能,我們要認識:這就叫「佛性」。所以我們現在要修「認識佛性」,就是,我自己的這個人身裡面、我的心,有這麼一個佛,我們要認識它。
       另外,我們也要認識:心的功能很多,但主要的功能有兩個: 一個是「認識」,或者是「想」,或者是「思」、思考的力量;一個是「感受」,有「覺得這是樂、這是苦」這種感受的功能。我們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裡面,講到這個「受」跟「想」,就是把心裡面這兩個主要的功能抓出來。我們也可以從這兩個主要的功能認識佛性。
        我們的「想」, 或「思惟」的功能,有什麼特點呢?「想」的功能是:符合道理的,它會接受,不符合道理,它會否定。這個「受」、感受,有什麼功能呢 ? 它的功能是:它感覺好的,就會接受;它感覺不好的,就會拒絕。
        這個功能是沒有辦法改變的。比如說,這個「想」的功能,不符合道理的想法, 如果要讓我們的心去想,我們的心不會去想的!可能我們的心在無明的階段,會暫時想一下而已,但是早晚一定會拒絕的,不管我們怎麼樣讓我們的心去想,心還是不會想它,還是會拒絕。同樣地,我們的「受」如果是一個好的、樂的,我們的感受早晚會接受; 對於不好的、痛苦的,只是時間早晚而已,我們的感受一定會拒絕的。比如說,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會想「喔~這個地方很漂亮,像加州這樣,四季都滿好的…」, 然後,這裡有房子的話,就想「喔~ 這房子也很好…」,或者「這個車子也很好…」會想很多, 有很多感覺。我們會有「這些很好」的感覺、 感受。雖然當下有感覺「好」,看起來好像我們追求的是這個地方、這個房子、這個車子,但是實際上我們這個感受所追求的, 也不是這些。為什麼呢? 因為當我們眼前出現一個更好的地方、更好的房子、車子的話,我們的感受馬上就會不要這個,而要那個。 所以,我們這個「感受」的追求裡面有一個特性:如果有更好的,它就要那個更好的,它一定會離開不好的。我們的感受所執著的,不是「這個東西」,它的追求是:一旦發現更好的,它一定會選擇那個更好的。
        比如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凡夫沒有看到來世,或者不相信有來世,我們心裡只有今生的時候, 那就只追求今生好,不管來世了。如果我們相信有來世,對來世比較有印象的話,我們的「受」還是會選擇來世,它的追求會高一點。然後,當我們看得到這些來世,但是看不到脫離輪迴的解脫境界的時候,我們的「受」還是會在輪迴裡面找好的東西。
        如果我們把「脫離輪迴的這個解脫的境界,是怎麼樣美妙」介紹給我們「能區分好跟壞」的這個「受」,如果它認識了之後,馬上會說: 「我不要這個輪迴,我要解脫、我要阿羅漢果位。」 然後我們又介紹「菩薩跟佛的境界是怎麼樣美妙」給我們的感受,只是它原先沒有認識而已,當它一看到菩薩跟佛的境界的時候,馬上就會放棄阿羅漢果位:「我不要這個阿羅漢了」,「 我要菩薩了」,「我要成佛!
       所以,我們的這個感受――想離苦得樂、或者區分好壞,然後追求的這個感覺――它的本性裡面有「一直會選最好的」這種特性,一發現到有缺點,我們的感受一定不會要的,這是它的功能。同樣地,我們的這個「想」、想法 ,也是這樣:如果它看到有一個更符合事實的道理,它馬上會選擇那個,馬上會否定不符合道理的這個。
        所以,從我們的「心」有這兩個功能也可以看得出來:我們的心一定會一直進步、一直會改變的。不管它的智慧也好,它追求離苦得樂的這種行動也好,或者是對於好壞的取捨也好,這種追求、這種感覺,都也會一直變、一直進步的。而且,我們的「感受」力量很強,而我們的「想」,有點像理智的樣子,它的力量,相對於感受來說,不是那麼強。當我們的感覺到達「這個好、這個壞」、「這個是樂、這個是苦」這種程度的時候,力量就很強。現在,我們要修這個心,我們希望自己的心進步;心要進步的話, 理智要幫助我們的感覺成長。 當我們的感覺所感受的、追求的,也跟著理智,一直越來越提升,層次越來越高的時候,我們的心才算真正的改變了。只有理智方面這個「想」的階段改變,還不是真正的變。
        以「理智」來說,比較正確的、比較高的想法,可以說就是空正見;我們的「感覺、感受」這方面比較正確的、比較高的精神,就是菩提心。當這兩個互相輾轉增長,我們的「心」的力量就成長了;「心」的力量一直發出來,一直發出來,一直增長; 最後達到圓滿,爆出來,這就是佛
        所以我們的心裡面這兩個,一個是空性: 我們的「想」,對於越有道理的,越能夠相應;而最正確的,或最究竟的道理,就是空性的道理,所以我們的「想」早晚一定會接受它,早晚會跟著空性的道理走。還有一個是菩提心:我們對於離苦得樂, 或者對於「好、壞;有意義、沒有意義」的這種判斷,最正確的,就是菩薩的、或者是菩提心的這種感覺、菩提心的這個精神。我們的感覺一直進步之後,有一天它一定能區分、能接受、可以感覺到這麼高的一個好壞的判斷,一定會達到這個程度.
        所以我們心裡就想: 我的心裡面有「想」的這個功能、有「感覺」的這個功能,有一天,空正見跟菩提心肯定會在我心裡出現的。所以,就可以說,我的心中早晚一定會出現「成佛要具備的智慧跟方便」,同樣地,有了這兩個,我的心裡面肯定會有成佛的機會。所以心的這個力量――「 佛性」――爆出來以後, 我們的心就能遍一切的法,也就是以空正見跟菩提心一直幫助我們的心,然後讓心的力量一直發出來、一直發、一直發,最後,我們就成佛了!
        所以,我們認出來我這個身體裡面有那麼神的一個東西之後,我們覺得自己很神!然後我們就生起歡喜!以前沒有認出來的時候,好像自己有一點欺負自己,或者不歡喜自己,所以我們就把「自己不歡喜自己、不珍惜自己」這些念頭去除。我的這個身體裡面有那麼妙的氣,更妙的是心裡面有佛性,心本身有「想」跟「感覺」這兩個功能;有了這兩個,空正見跟菩提心肯定會出來;空正見跟菩提心出來,我的佛性會更快速地發展、成長,然後爆出來,就成佛了。
(摘自2012/11/09 仁波切主持觀修營)
------------------------------------------------------------------

心靈大豐收
        11月初,秋意未褪,中午仍有秋陽的酷熱,但早晚透出冬天的寒意。在幽靜的華藏園區,舉辦了雪歌仁波切一年一度、第四屆的道次第觀修營。
        仁波切一年一年、一次一次地把道次第的觀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教導我們。先是於第一次仔細教大家如何做觀修的前行---七支供養、三十五佛懺,再輔以三士道的内容;第二次以三士道爲主,配以七支供養、三十五佛懺;第三次教空性的觀修,主要在讓大家理解空性的法理;前面仁波切都是重在指導觀察修,這一次(第四次)則開始教止住修。
仁波切這次要我們去感受身體的“氣”,借由氣的流動而感受身體的舒服(只是隨順的身輕安);因爲舒服則對靜坐不會害怕、排斥;有了“喜歡靜坐”的心情,才能繼續往“止”的方向繼續練,練到心“堪能隨欲而安住”(宗大師的話)。最後一天仁波切還交待大家,平常也要練習靜坐,而且跟法友一起練習效果更好!
        在三士道引導方面,仁波切這次以“佛性”---每個人都有離苦得樂的本性---統攝三士道的精神。因爲我們都有離苦得樂的本性,我們的“想”和“受”會不斷地追求更高遠、更寬廣的目標。當我們看到今生的苦而想追求來生的安樂,就是下士道的精神;當我們看到生生世世仍在輪回的苦當中,而想脫離輪回,就是中士道的精神;當我們看到脫離輪回還不能達到“佛”智慧、能力全方位開展的境界,而想要追求“成佛”,就是上士道的精神。這樣不斷地超越,就是“佛性”的展現。
        引導觀修時,仁波切還教了一個觀修的方法。他教我們用聞思而得到的道理,一種理性(“想”心所)不斷地、柔和地跟我們隨欲逐流的“一般心”對話,當想心所能打動“受”心所,一般心才會改變,這就是修慧的力量。如果只有想心所在改變,受心所不為所動的話,心就沒有改變的力量,因爲一般來説,我們感受的力量比理性的力量強很多。
四天下來,大家清淨持戒、懺悔禮佛、思惟仁波切的教授、靜坐冥思,沉浸在園區不可思議的能量磁場裏。這樣的心靈洗禮,怎麽可能心靈不會有大豐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