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2/2006

修行 修心 思惟

[如何結合修行與思惟]

問一﹕如何邊唸咒拜佛,又同時思維呢?

答﹕經論文字上的內涵很深廣,因為那些作者都是很厲害的,短短的幾行文字,就包含了非常深廣的內容。如果我們很難完整掌握,平常師長會對這些經文做一些簡單、重點式的開示,最起碼,朝著師長曾經做過的開示內容思惟,掌握住重點,就會很有幫助。比如,在唸《加持土地供品》,只要能掌握重點,就主要的意義去觀想就可以了。有時字面上的解釋與背後的深意不同,此時就要思惟文字背後的意思。也就是說,心裡想的是主要的意義,口裡唸的,是儀軌上的文字。對大家來說,因為不常這樣做,心裡想的與口裡唸的不同時,會覺得不習慣。其實這並不難,例如我們行走時,心裡也同時可以想事情,不是嗎?又如當唸佛號或咒語太久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懶惰的心,嘴裡雖然照樣唸,但心已經在胡思亂想還不知道。
所以唸的與想的是可以同時進行的。例如閉阿彌陀佛的關,要唸十萬遍或一百萬遍的佛號。這時嘴裡唸阿彌陀佛的名號,心裡就可以想暇滿難得、無常、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若只是嘴裡唸,但心裡什麼都沒有想,唸了那麼多遍,但在心裡卻完全沒有生起空性與菩提心,這真的很可惜。
唸與想,要怎麼同時用呢?唸,是最開始的一個念頭「我要唸阿彌陀佛」,但是接下來唸時,心裡不必再想著「我要唸阿彌陀佛」,而是無常、空性…等等。甚至在唸佛號時,心裡也可以一邊祈求阿彌陀佛。比如,我現在坐著持阿彌陀佛的名號,一邊唸,心裡一邊想著眾生的苦、想著眾生與我的關係、若能對眾生生起慈心與悲心,就一定能消除自己以前種種不好的惡緣等等。但是,當自己覺得能力有限,覺得被卡住時,就祈請阿彌陀佛幫助我們,這時的思維可以是一種祈求的心情:「我的思惟很有限,悲心與慈心的力量很小,祈請阿彌陀佛幫助我,讓我的悲心慈心的力量增廣」於是一直祈請。而祈請中,也會發現:光靠祈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於是再回頭思惟,之後再卡住時又再去祈請阿彌陀佛…,就是用這樣的方法。

問二﹕有些祖師大德,靠著依止善知識、打掃淨罪等等,突然就開悟了,從他們的傳記裡,並沒有看到他們對於苦諦四行相、空性等的思惟與修習,所以思維在修行的過程真的很重要嗎?

答:他們是因為前世已經修過,但那些修行的習氣被業障蓋住,所以,今生做資糧的累積與罪障的消除。當業障消除之後就突然開悟了。而我們,必須在此生不停地修行,藉著好好地思惟來生起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這是必不可少的過程。
為什麼要思惟佛經的內涵?因為佛經的內涵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對付煩惱、煩惱的行相是什麼樣子、心的本性是什麼、我有沒有能力對付煩惱…,這些要思惟了解之後,把它用在自己的心上調心。沒有思惟、僅僅拜佛念佛的做法,是外緣,它當然會產生一些幫助,但並不是直接消除煩惱的方法,不是煩惱的正對治。
假設現在有二個人,一個不用思維,只是單純地念佛拜佛或打坐;一個不停地思惟著要如何對付煩惱、如何調心。有一天,他們遇到了自己不喜歡的人,被這個人臭罵一頓時,心裡想生氣的這種煩惱會生起。此時,如果平常腦筋空空的人,遇到這種情況,大概就會氣死了:「我是一個唸佛唸了幾千萬遍的人耶!你竟敢罵我!」另一個常常思惟的人,調伏煩惱的能力會比較強,因為他已經習慣用各種角度去思惟,比如《入行論》第六品裡有許多調伏嗔恨心的方法,馬上可以運用它們來對付煩惱。
我想說明的是,念佛,是一定有功德的,但與思惟的功德相較起來,念佛的功德比較小,因為思惟調心是近取因,是真正能消除煩惱的因,拜佛那些是外緣,並不是直接對付煩惱。

(取自星期四「四聖諦」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