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篇搜集了仁波切在觀修營的問答。仁波切主持的道次第觀修營,包括了許多内容,有受八關齋戒,練習禪坐,懺悔祈求,思惟道次第主題,以及晚上的煙供。這個内容不離宗大師所說的「修持軌理」的内涵。因爲内容豐富,所以針對觀修的問題就呈現出多種内容。
同學問:今生因爲跟母親的關係不好,所以修「知母念恩」時想到的都是遺憾,沒有辦法念恩,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
仁波切答:法王也講過,也可以知「父」,不是一定要知「母」。比如說,今生一定有關心我的人,不管是父親也好、母親也好、或者是養母也好,總之,也可以想從小一直關心我們,真的愛我們的人,來修念恩。
但是我自己認為,如果修到中士道,生起出離心這樣的階段,他已經跳出來了,會以很高的一個角度來看整個生死輪迴,不會對今生的環境有這種貪著,「我母親那麼討厭」的這種心應該已經沒有了。所以,我自己猜啦,他可能也可以修知母。
一般來說,母愛是存在的,我們都看得到嘛!這些都應該可以修的。雖然,生我今生這個身體的母親,跟我中間有不好的關係,實際上,一般來說,母愛還是無限的。一些論典裡面解釋大悲心,就以母愛當比喻;世間裡面的愛來說,只有母愛才能當大悲心的比喻。所以母愛確實是不一樣的,因此應該可以這麼想,可以修知母的。
同學問:仁波切說「去除貪」,不等於「不愛」,又說,父母對子女的關心,常常把握不準「不愛」和「不貪」的界線,請仁波切開示如何區分。
仁波切答:這個就很難啦!就這麼理解:我們凡夫,不用說貪,一般我們所有的想法---對整個色、聲、香、味、觸,以及對人、對環境的「想法」,跟對這個法上面的「執著心」,也很難區分啦!所以剛開始在對空性有一點點了解的時候,常常就會有一點被嚇到。意思就是,整個執著心不見的時候,好像平常所看的,整個色聲香味觸、整個環境,好像有一點「不存在」的感覺,平常對這個的想法有一點停掉的感覺。
所以,實際上,我們對色聲香味觸等等的「想法」,跟對這個法上面的「執著心」是有區分的,但是以我們自己的角度來說,很難區分。剛開始有一點點「破除這個執著心」的感覺的時候,幾乎都有這樣子的一個階段。所以這個就很難。
當然,對貪也一樣的,剛剛我們講:「執著心」跟一般對整個法―-色聲香味觸等等―-上面的一個「想法」,兩個是很難分的。一樣,貪心也是一種執著,這個跟對子女的專注、或者給他關心、給他愛這些,一定很難分。
剛剛我們講的執著心跟想法,以道理來說,我們用詞解釋的話,好像可以分的樣子,但是內心的感覺來說,是很難分的。所以一樣,這個貪跟這個愛,就內心的感覺要分的話,也有點難,但是我們以道理解釋,那可以分的,怎麼分呢?那就可以講很多(笑~)。
那為什麼這兩個可以區分呢?因為重點是,貪,是執著心帶來的。我們看對境這個法的時候,我要「這個」,而把其他都排除了,這就是叫執著嘛!所以是這樣子的執著心帶來的。比如,我看這個杯子,看的時候的執著,跟直接看杯子,兩個就不一樣。就正確的角度來說,看杯子的時候,不可以排斥任何一個東西,看的時候,有「同時整個有很多緣起連在一起的」這樣子的角度看,跟「我把別的排除掉」這樣看,就有兩種。所以排除其他的就叫執著;不排除其他,整個緣起連在一起看,就叫如理的看。
所以,貪心跟愛,也一樣,愛的時候,以它整個緣起的角度看的話,這個就不叫貪;如果愛的時候,有把其他都排掉的感覺,那個時候就變成貪。
釋迦牟尼佛對自己的母親的愛,或者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眾生的愛,他看這些的時候,就看到整個後面所有的緣起,把這些緣起連在一起,去關心的時候,就不叫貪,這個就是「如理」的對待;然後,在這整個的緣起當中,怎麼能夠幫助對方,怎麼樣關心對方。這樣的結果是沒有痛苦的。
但是,如果是貪的話,貪的後面就會有痛苦。因為貪後面的結果跟我原來想的有很多不同,那心裡就會起很多衝突。而真正的愛跟關心,是如理的看整個的緣起,所以後面沒有矛盾,沒有什麼衝突;沒有衝突就不會有苦。這兩個的差別大概是這樣子。
同學問:今生因爲跟母親的關係不好,所以修「知母念恩」時想到的都是遺憾,沒有辦法念恩,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
仁波切答:法王也講過,也可以知「父」,不是一定要知「母」。比如說,今生一定有關心我的人,不管是父親也好、母親也好、或者是養母也好,總之,也可以想從小一直關心我們,真的愛我們的人,來修念恩。
但是我自己認為,如果修到中士道,生起出離心這樣的階段,他已經跳出來了,會以很高的一個角度來看整個生死輪迴,不會對今生的環境有這種貪著,「我母親那麼討厭」的這種心應該已經沒有了。所以,我自己猜啦,他可能也可以修知母。
一般來說,母愛是存在的,我們都看得到嘛!這些都應該可以修的。雖然,生我今生這個身體的母親,跟我中間有不好的關係,實際上,一般來說,母愛還是無限的。一些論典裡面解釋大悲心,就以母愛當比喻;世間裡面的愛來說,只有母愛才能當大悲心的比喻。所以母愛確實是不一樣的,因此應該可以這麼想,可以修知母的。
同學問:仁波切說「去除貪」,不等於「不愛」,又說,父母對子女的關心,常常把握不準「不愛」和「不貪」的界線,請仁波切開示如何區分。
仁波切答:這個就很難啦!就這麼理解:我們凡夫,不用說貪,一般我們所有的想法---對整個色、聲、香、味、觸,以及對人、對環境的「想法」,跟對這個法上面的「執著心」,也很難區分啦!所以剛開始在對空性有一點點了解的時候,常常就會有一點被嚇到。意思就是,整個執著心不見的時候,好像平常所看的,整個色聲香味觸、整個環境,好像有一點「不存在」的感覺,平常對這個的想法有一點停掉的感覺。
所以,實際上,我們對色聲香味觸等等的「想法」,跟對這個法上面的「執著心」是有區分的,但是以我們自己的角度來說,很難區分。剛開始有一點點「破除這個執著心」的感覺的時候,幾乎都有這樣子的一個階段。所以這個就很難。
當然,對貪也一樣的,剛剛我們講:「執著心」跟一般對整個法―-色聲香味觸等等―-上面的一個「想法」,兩個是很難分的。一樣,貪心也是一種執著,這個跟對子女的專注、或者給他關心、給他愛這些,一定很難分。
剛剛我們講的執著心跟想法,以道理來說,我們用詞解釋的話,好像可以分的樣子,但是內心的感覺來說,是很難分的。所以一樣,這個貪跟這個愛,就內心的感覺要分的話,也有點難,但是我們以道理解釋,那可以分的,怎麼分呢?那就可以講很多(笑~)。
那為什麼這兩個可以區分呢?因為重點是,貪,是執著心帶來的。我們看對境這個法的時候,我要「這個」,而把其他都排除了,這就是叫執著嘛!所以是這樣子的執著心帶來的。比如,我看這個杯子,看的時候的執著,跟直接看杯子,兩個就不一樣。就正確的角度來說,看杯子的時候,不可以排斥任何一個東西,看的時候,有「同時整個有很多緣起連在一起的」這樣子的角度看,跟「我把別的排除掉」這樣看,就有兩種。所以排除其他的就叫執著;不排除其他,整個緣起連在一起看,就叫如理的看。
所以,貪心跟愛,也一樣,愛的時候,以它整個緣起的角度看的話,這個就不叫貪;如果愛的時候,有把其他都排掉的感覺,那個時候就變成貪。
釋迦牟尼佛對自己的母親的愛,或者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眾生的愛,他看這些的時候,就看到整個後面所有的緣起,把這些緣起連在一起,去關心的時候,就不叫貪,這個就是「如理」的對待;然後,在這整個的緣起當中,怎麼能夠幫助對方,怎麼樣關心對方。這樣的結果是沒有痛苦的。
但是,如果是貪的話,貪的後面就會有痛苦。因為貪後面的結果跟我原來想的有很多不同,那心裡就會起很多衝突。而真正的愛跟關心,是如理的看整個的緣起,所以後面沒有矛盾,沒有什麼衝突;沒有衝突就不會有苦。這兩個的差別大概是這樣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