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2013

禪修,讓證悟不再是遙不可及

2013年觀修營心得分享
     

        禪修是通往證悟的道路,以前始終覺得遙不可及。
        學習佛法已超過十年,雖然不是精進用功,淨信心十足的佛弟子,但在經論的學習上,確實也多少用了點功夫;然而身心的狀態卻一直與經論的內涵,兩相對望,別別無關。於是,如何將經論的內涵能在身心上進行驗證,便成為這一年來,個人所關注的焦點,進而對禪修生起了希求。
        從經論上,知道禪修包含止修及觀察修兩部分,然而實際操作的步驟與方式到底是如何,則一無所知。即使聽聞過雪歌仁波切所講述的廣論奢摩他,仍對止修完全摸不到頭緒;因為內容龐大及深奧,一方面不知如何下手,一方面也不知道實際操作的技巧及內心行相的衡量標準。至於觀修,就更甭提了,在內心散亂的情況下,能把廣論的科判在腦中盤點過就不錯了,哪有能力去抽絲剝繭,深入內涵去觀察印證,而真正嚐到一點法味呢?
        當盛璟師姐告訴我,雪歌仁波切要舉辦全程禁語的觀修營,同時指導止修及觀修時,便引起我的興趣而報名參加。報到當天,在佛堂旁的走道巧遇仁波切,仁波切告訴我,除了課堂上的問答之外,還會開放小參,更令我振奮,因為在實修上的某些境界,真的是需要透過小參的互動才能釐清,解決心中的疑惑。
        觀修營的前四天,其實我是有一點失望的。一方面是自己的身心一直不能安頓下來,上了座之後,不是昏沉就是掉舉,要非常努力才能有點平穩的專注,但是維持的時間卻不能長久,實在令人沮喪。另一方面則是在每一座的前行都必須唸誦許多的儀軌,實在很不能適應;因為個人長久以來只重視經論內容學習,而對於法會、儀軌興趣缺缺,所以對於此次目標在於學習止修,觀修技巧的我而言,這些儀軌唸誦其實是多餘而不必要的。
        到了第五天,情況開始有些改變。首先粗分的昏沉不見了,但掉舉仍在,只是不再粗猛,可以很快察知而拉回。其次,掉舉的所緣境,屬於生活瑣事及慾望的部分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較多的各種法類內涵。舉例來說,在專注於觀呼吸時,腦中會現出九住心的內容,而開始去想現在內心的狀態應是屬於第幾注心?或者想到先前曾經有的境界是如何,為何現在不能再次達到那個境界?
        至於唸誦儀軌的部分,則透過內心的調整,接受其為禪修營的一部分,而不再有強烈的排斥干擾,在唸誦時也漸漸可以提起心力。雖然對於大悲咒、百字明十分陌生(只有聽過,不曾親自唱誦過),完全抓不到抑揚頓挫的音節變化,但試著把它當作一種新的學習及觀察咒語功能的機會,也漸能安住。
        第六天到第八天,內心相續相對平穩許多。在止修時,細分的昏沉始終存在,但能快速察覺而不會持續很久。雖然掉舉尚不能克服,但已有較多時間可進入細分掉舉狀態。在下座之後,念知能力增強,妄念減少,這時才知道,自己平常的日子根本是妄想中度過,而身心所造作的行為則常是隨逐妄想所產生的反應。
        同時,在這三天,我也漸漸發現儀軌具備了引發內心相應相續的功能。以前,我老覺得唸誦儀軌是純宗教儀式,沒有任何實際功能。雖然經論說它能集資淨罪,但是因為個人找不到任何理由去成立,同時我也不太相信感受、覺受,因為那可能是某種情境之下所引發的情緒反應。有同修對此下了結論:「你是一個沒有宗教情操的傢伙。」
        如今,在唸誦皈依發心,入行論第二品相關頌文時,卻有幾次生起些微的相應的心續(那是一種理解及經驗,而非對境的情緒感動)實在令我詫異。仔細分析,過往及如今的差異,最後得到的結論是,這些年來對於經論內涵較之前深入,
        因此對相關偈頌,就能有直覺的相應心續生起。所以,不是儀軌無用,是自己不成法器!由此可知,對於深入佛法內涵的實修者而言,定課是極其重要的。
        在第六天的晚上,向仁波切小參請益證悟產生的次第。仁波切開示:所有的證悟都是依著聽聞、思惟、修習的次第而產生。聞慧、思慧都是比量,修慧則有比量及現量兩種。所謂的聞慧,並不是聽過了、看過了,把內容記下來而已;而是必須將聽聞的內容加以簡擇,依自己的理路(邏輯)找到成立、相信的理由,才算是聞慧。因為「慧」者,乃是簡擇為性故。思慧,則是在聞慧的基礎上,去進行觀察思惟,在日常生活上找到許多的事例、理由來印證法的內涵,讓內心產生堅定不移的相信與理解,即所謂產生定解之時,才算是有了思慧。至於修慧,就是將思慧(定解的內涵)不斷再加以串習,此時會先有比量的證悟,依此比量證悟持續修習,就會生起現量的證悟,這二者證悟都是修慧。無論是聞、思、修任何階段,都必須依於隨順止觀,才能產生慧力,而知取捨。畢竟變改心意,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因此努力於禪修的學習是絕對必要的。
        最後想談一些觀修的部分。我想仁波切應該是了解大部分的人仍然缺乏聞慧,因此在每一個法類的觀修上,都做了相當久的開示,讓大家可以依著內涵去進行觀修;同時又希望在此次觀修營能將整個道次地引導完畢,因此實際每個法類可以觀修的時間很短,很難有深入的思惟觀察,更談不上有所體悟。或許,這是仁波切想親自示範一次道次第的觀修方式,以提供我們未來自己練習觀修的依循吧!
        結束十天的觀修營課程後,個人對於禪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曉得無論是座上修或下座的各種活動、唸誦都有其功能,不能偏廢。我想,這或許能讓自己更接近禪修,而不再覺得那麼遙不可及吧!(作者:黃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