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是大、小、顯、密、外道一致公認為必要的修行工具
止跟觀到底是什麼?我們先要了解: 止跟觀是工具,它不是什麼法。比如說,修小乘的法,是用止觀的工具修小乘的法;修大乘顯教的法,也是用止觀的工具修顯教的法;修密乘的法,也是用止觀的工具修密乘的法;連外道也是用止觀的工具修他們的法。所以我們要認識清楚:止觀是修法的工具而已,不可以把止觀當作是一個法。它是共內、外道,而內道的大、小乘,還有大乘裡面的顯、密,大家都公認為必要的修行工具。
止觀讓我們的心與所修的法成爲一個體性
接著就會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止跟觀是修法的工具?為什麼修什麼法都必需用要這個工具,不管小乘、大乘或密乘?
我們要了解,我們修行的目標,就是;我們的心跟所修的這個法能夠變成完全一體。修小乘的法也好、修大乘的法、修顯密的法也好,不管修行什麼樣的法,「我們的心跟這個法變成沒有距離,變成一個體性」,這就是我們的目標。怎麼達成這個目標?用什麼工具是最好呢?那就是止觀。修止的時候,身心會有一種快樂;修觀的時候,身心也有一種樂;用修止、修觀這工具的時候,我們身心裡面就會有樂一直出現。而我們的心本身,跟我們的感受是離不開的,心識本身就會有感受,所以,心跟感受是永遠不會分開的。當我們的心修這個法的時候,有影響到感受的話,心就能夠做到永遠跟這個法一體而不想離開。如果這個感受方面沒有受到甚麼影響的話,這個法跟心自己本身一定會有一個距離。
所以,怎樣把這個法拉到心自己的感受裡面呢?用止觀這工具的時候,這個法對心自己的感受方面,就會產生非常大的一個影響。這個時候,心就慢慢慢慢地跟這個法愈來愈接近,最後,心跟這個法完全變成一體,這是有希望的。所以,為什麼把止觀當工具,原因就是如此。
有一些人沒搞清楚,一講到「身心輕安」的時候,就以為止的身心輕安,跟觀的身心輕安差不多。有這種以爲的話,是不對的。止的身心輕安或奢摩他的身心輕安與毗缽舍那的身心輕安,相差太遠了。還有,有的人把止跟觀,當成是一個等級,不是這樣!止有很多的等級、觀有很多的等級,不是只有一種。連外道也會談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些嘛!他們有初禪的止觀、二禪的止觀、三禪的止觀、四禪的止觀、空無邊、識無邊這些等等,每一段的止觀,它的等級都不同。所以,止觀本身也是有非常多的等級。
外道都這樣子了,當然佛教裡面也是一樣的。比如修小乘的止觀等級跟修大乘止觀的等級都不同。簡單來說,一個大乘修行者的心的穩定力,與一個小乘修行者的心的穩定力就不一樣,一個像須彌山一樣,一個像台灣的玉山一樣,所以這個穩定力是不一樣的。不同的修行者,他們的觀的力量完全不同,主要是因爲所修的這個法不一樣,修這個法的時候,對這個法的定力出來的時候,這個定力就不一樣。緣不同的法所生的定力跟觀的智慧,都有不同的層次。所以我們認止觀本身的時候,可能誤以為止觀都是一樣的,比如,外道也講止觀,喔!止觀;佛教也講止觀,喔!止觀,就以爲都是一樣。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止觀各自有好多等級。所以我們也要清楚,止觀本身有許多等級;同樣地,以止修或奢摩他生起的身心輕安,跟以毘缽舍那修生起的身心輕安,也相差太遠了。先大概知道這些道理。
所以,我們的心緣一個法,然後跟它愈來愈接近、愈來愈接近,這樣子修的時候,也就是我們用止跟觀的這種方式修的話,我們的心真的會跟這個法變成一體。
總結來說,要了解,所修的法,是一個能讓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修這個法的時候,也要跟離苦得樂的感受連在一起,如果連在一起,修的時候,就真的會有一個很實際的修的感覺。這樣子連接的話,那就不是把它當一個理智的學問而已,而是我們自己內心裡面真的有一個感受,身心的感受方面會一直提昇。所以,我們要清楚,為什麼止觀是那麼重要的工具,沒有止觀就修不成任何法,這是理由之一。
止,幫助我們驅除對所修法的障礙;觀,幫助我們聚集對所修法的助緣
另外一個理由是,這個止或者不散亂,它會幫助我們去除或遠離內心裡面修法的障礙,這是止的作用。然後觀,幫助我們把為修這個法的很多順的因緣抓起來,利用起來,這是觀的作用。所以,把所有的違緣去除,把順的這些因跟緣都具備,然後把它利用起來的,這兩個工具就是止觀。
善用這樣子的方法的話,那就不得不生起證悟的果報了。因為,用止,把修這個法的所有障礙遠離了;用觀,把修這個法的順的因跟緣都具備,而且利用起來。有這二者的結果,我們們心中就不得不生起對這個法的體悟。
不管修什麼法,當然都是依賴緣起,所以當修這個法的逆緣去除,順的因緣具備的時候,肯定會生起証悟。所以,止跟觀就是這個作用。這是為什麼需要止觀的另外一個原因。
止觀雙運幫助我們心與所修的法於上座下座不分開
第三個原因就是,當止跟觀雙運的時候,到最後這個觀跟止好像變成互相幫助,同時可以修的感覺。這就會幫助到我們上座跟下座兩個階段,心都不會跟所修的法離開,上座、下座好像沒有什麼區分的感覺。宗喀巴大師在《廣論》裡面有講到為什麼需要止觀雙運,他說,沒有止觀雙運,就不會有成佛的時候,不會有後得跟根本定是同時的時候。「後得跟根本定是同時」的意思是:後得跟根本沒有什麼區分,感覺好像都一樣的一種狀況。如果這樣子狀況的話,我們的心跟所修的這個法,上座跟下座沒有區分的感覺。所以,止觀就是這麼重要的啦!
以隨順的止住修、觀察修修習道次第
我們現在比如說修暇滿義大難得,或者修皈依、業果、出離心或四聖諦、十二緣起、然後菩提心等等,宗喀巴大師也有講到,修這些法的時候,沒有必要要有很高的止──奢摩他,一般的止修就可以了;同樣的,也沒有必要要有很高的智慧--毗缽舍那,一般的觀察修就可以了。宗大師有這麼談到。這是確實沒有必要那麼高的,所以,現在我們就是按照宗大師說的隨順止觀來觀修道次第,所以要求不用那麼高,以一般的止修跟觀察修的方式,修暇滿義大難得等等這些法。
雖然隨順的止觀要求不是那麼高,但是,還是起碼有一點點的身心輕安,一定有。止修,它會遠離很多內心裡面的障礙,當各種各的、讓心很亂的煩惱障礙遠離的時候,心裡一定會有一種平靜;心平靜,就會影響我們身體裡面的氣,於是一種平靜舒服的感覺肯定會有。所以一般的止修,會讓我們身心裡面有一種舒服的感覺;觀修也一樣,會讓我們身心也相當舒服。這兩種的舒服也有一點不一樣:止的階段身心裡面的舒服,沒有辦法勝過觀察修這種身心的舒服。觀察修時的舒服,是徹底破除一些錯亂的想法,這種好像真的通達的感覺,就會有一種舒服;止的階段因爲是遠離障礙,好像我在避開它,這樣也會有逃避、遠離障礙的這種舒服,因此這兩種舒服當然也就會有很大的差別。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一定有舒服的感覺,這種舒服會幫助到什麼呢?會幫助到我們的心有好的一個感受,這個好的感受,會讓我們就更想跟這個法親近,是吧!
比如說,我們沒有認出人身無暇圓滿、義大、難得的時候,我們平常都在錯亂的認定當中,我們不會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像天天一直在浪費自己的生命,有的甚至走向自殺。這樣子一個散亂結果,就是天天不快樂,好像沒有一個前途,什麼都沒有做好,結果就是愈走愈痛苦、愈走愈痛苦。所以這些都是我們不認識暇滿義大難得的一個負面的結果。就是這種錯亂的想法而影響我們的行為,然後我們就愈來愈痛苦。所以,怎樣讓我們遠離這些情形呢?那就是以止觀的方法緣暇滿義大難得。我們一直修止跟觀的話,會讓我們對自己的生命、生活有規劃,有安全感。
還有一點要交代大家,我們在這裡修的時候,先會用觀察修,然後再止修。因爲我們是依照格魯派道次第的修行方法,所以我們座上修的時候,要先觀想面前有上師,宗大師或者整個傳承上師,想一個也可以,想多個也可以。我們要對他們做祈求,然後也觀想一下,一些甘露從傳承上師那邊降下來。這是從外面的一個加持作用。我們先要用自己的智慧能力想一想要修的這個法的內容,然後修的有不足,需要補充的時候,就要祈求佛菩薩加持。我們修的時候大概的順序是這樣子,就是先自己想,然後再祈求佛菩薩的加持。#
止跟觀到底是什麼?我們先要了解: 止跟觀是工具,它不是什麼法。比如說,修小乘的法,是用止觀的工具修小乘的法;修大乘顯教的法,也是用止觀的工具修顯教的法;修密乘的法,也是用止觀的工具修密乘的法;連外道也是用止觀的工具修他們的法。所以我們要認識清楚:止觀是修法的工具而已,不可以把止觀當作是一個法。它是共內、外道,而內道的大、小乘,還有大乘裡面的顯、密,大家都公認為必要的修行工具。
止觀讓我們的心與所修的法成爲一個體性
接著就會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止跟觀是修法的工具?為什麼修什麼法都必需用要這個工具,不管小乘、大乘或密乘?
我們要了解,我們修行的目標,就是;我們的心跟所修的這個法能夠變成完全一體。修小乘的法也好、修大乘的法、修顯密的法也好,不管修行什麼樣的法,「我們的心跟這個法變成沒有距離,變成一個體性」,這就是我們的目標。怎麼達成這個目標?用什麼工具是最好呢?那就是止觀。修止的時候,身心會有一種快樂;修觀的時候,身心也有一種樂;用修止、修觀這工具的時候,我們身心裡面就會有樂一直出現。而我們的心本身,跟我們的感受是離不開的,心識本身就會有感受,所以,心跟感受是永遠不會分開的。當我們的心修這個法的時候,有影響到感受的話,心就能夠做到永遠跟這個法一體而不想離開。如果這個感受方面沒有受到甚麼影響的話,這個法跟心自己本身一定會有一個距離。
所以,怎樣把這個法拉到心自己的感受裡面呢?用止觀這工具的時候,這個法對心自己的感受方面,就會產生非常大的一個影響。這個時候,心就慢慢慢慢地跟這個法愈來愈接近,最後,心跟這個法完全變成一體,這是有希望的。所以,為什麼把止觀當工具,原因就是如此。
有一些人沒搞清楚,一講到「身心輕安」的時候,就以為止的身心輕安,跟觀的身心輕安差不多。有這種以爲的話,是不對的。止的身心輕安或奢摩他的身心輕安與毗缽舍那的身心輕安,相差太遠了。還有,有的人把止跟觀,當成是一個等級,不是這樣!止有很多的等級、觀有很多的等級,不是只有一種。連外道也會談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些嘛!他們有初禪的止觀、二禪的止觀、三禪的止觀、四禪的止觀、空無邊、識無邊這些等等,每一段的止觀,它的等級都不同。所以,止觀本身也是有非常多的等級。
外道都這樣子了,當然佛教裡面也是一樣的。比如修小乘的止觀等級跟修大乘止觀的等級都不同。簡單來說,一個大乘修行者的心的穩定力,與一個小乘修行者的心的穩定力就不一樣,一個像須彌山一樣,一個像台灣的玉山一樣,所以這個穩定力是不一樣的。不同的修行者,他們的觀的力量完全不同,主要是因爲所修的這個法不一樣,修這個法的時候,對這個法的定力出來的時候,這個定力就不一樣。緣不同的法所生的定力跟觀的智慧,都有不同的層次。所以我們認止觀本身的時候,可能誤以為止觀都是一樣的,比如,外道也講止觀,喔!止觀;佛教也講止觀,喔!止觀,就以爲都是一樣。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止觀各自有好多等級。所以我們也要清楚,止觀本身有許多等級;同樣地,以止修或奢摩他生起的身心輕安,跟以毘缽舍那修生起的身心輕安,也相差太遠了。先大概知道這些道理。
所以,我們的心緣一個法,然後跟它愈來愈接近、愈來愈接近,這樣子修的時候,也就是我們用止跟觀的這種方式修的話,我們的心真的會跟這個法變成一體。
總結來說,要了解,所修的法,是一個能讓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修這個法的時候,也要跟離苦得樂的感受連在一起,如果連在一起,修的時候,就真的會有一個很實際的修的感覺。這樣子連接的話,那就不是把它當一個理智的學問而已,而是我們自己內心裡面真的有一個感受,身心的感受方面會一直提昇。所以,我們要清楚,為什麼止觀是那麼重要的工具,沒有止觀就修不成任何法,這是理由之一。
止,幫助我們驅除對所修法的障礙;觀,幫助我們聚集對所修法的助緣
另外一個理由是,這個止或者不散亂,它會幫助我們去除或遠離內心裡面修法的障礙,這是止的作用。然後觀,幫助我們把為修這個法的很多順的因緣抓起來,利用起來,這是觀的作用。所以,把所有的違緣去除,把順的這些因跟緣都具備,然後把它利用起來的,這兩個工具就是止觀。
善用這樣子的方法的話,那就不得不生起證悟的果報了。因為,用止,把修這個法的所有障礙遠離了;用觀,把修這個法的順的因跟緣都具備,而且利用起來。有這二者的結果,我們們心中就不得不生起對這個法的體悟。
不管修什麼法,當然都是依賴緣起,所以當修這個法的逆緣去除,順的因緣具備的時候,肯定會生起証悟。所以,止跟觀就是這個作用。這是為什麼需要止觀的另外一個原因。
止觀雙運幫助我們心與所修的法於上座下座不分開
第三個原因就是,當止跟觀雙運的時候,到最後這個觀跟止好像變成互相幫助,同時可以修的感覺。這就會幫助到我們上座跟下座兩個階段,心都不會跟所修的法離開,上座、下座好像沒有什麼區分的感覺。宗喀巴大師在《廣論》裡面有講到為什麼需要止觀雙運,他說,沒有止觀雙運,就不會有成佛的時候,不會有後得跟根本定是同時的時候。「後得跟根本定是同時」的意思是:後得跟根本沒有什麼區分,感覺好像都一樣的一種狀況。如果這樣子狀況的話,我們的心跟所修的這個法,上座跟下座沒有區分的感覺。所以,止觀就是這麼重要的啦!
以隨順的止住修、觀察修修習道次第
我們現在比如說修暇滿義大難得,或者修皈依、業果、出離心或四聖諦、十二緣起、然後菩提心等等,宗喀巴大師也有講到,修這些法的時候,沒有必要要有很高的止──奢摩他,一般的止修就可以了;同樣的,也沒有必要要有很高的智慧--毗缽舍那,一般的觀察修就可以了。宗大師有這麼談到。這是確實沒有必要那麼高的,所以,現在我們就是按照宗大師說的隨順止觀來觀修道次第,所以要求不用那麼高,以一般的止修跟觀察修的方式,修暇滿義大難得等等這些法。
雖然隨順的止觀要求不是那麼高,但是,還是起碼有一點點的身心輕安,一定有。止修,它會遠離很多內心裡面的障礙,當各種各的、讓心很亂的煩惱障礙遠離的時候,心裡一定會有一種平靜;心平靜,就會影響我們身體裡面的氣,於是一種平靜舒服的感覺肯定會有。所以一般的止修,會讓我們身心裡面有一種舒服的感覺;觀修也一樣,會讓我們身心也相當舒服。這兩種的舒服也有一點不一樣:止的階段身心裡面的舒服,沒有辦法勝過觀察修這種身心的舒服。觀察修時的舒服,是徹底破除一些錯亂的想法,這種好像真的通達的感覺,就會有一種舒服;止的階段因爲是遠離障礙,好像我在避開它,這樣也會有逃避、遠離障礙的這種舒服,因此這兩種舒服當然也就會有很大的差別。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一定有舒服的感覺,這種舒服會幫助到什麼呢?會幫助到我們的心有好的一個感受,這個好的感受,會讓我們就更想跟這個法親近,是吧!
比如說,我們沒有認出人身無暇圓滿、義大、難得的時候,我們平常都在錯亂的認定當中,我們不會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像天天一直在浪費自己的生命,有的甚至走向自殺。這樣子一個散亂結果,就是天天不快樂,好像沒有一個前途,什麼都沒有做好,結果就是愈走愈痛苦、愈走愈痛苦。所以這些都是我們不認識暇滿義大難得的一個負面的結果。就是這種錯亂的想法而影響我們的行為,然後我們就愈來愈痛苦。所以,怎樣讓我們遠離這些情形呢?那就是以止觀的方法緣暇滿義大難得。我們一直修止跟觀的話,會讓我們對自己的生命、生活有規劃,有安全感。
還有一點要交代大家,我們在這裡修的時候,先會用觀察修,然後再止修。因爲我們是依照格魯派道次第的修行方法,所以我們座上修的時候,要先觀想面前有上師,宗大師或者整個傳承上師,想一個也可以,想多個也可以。我們要對他們做祈求,然後也觀想一下,一些甘露從傳承上師那邊降下來。這是從外面的一個加持作用。我們先要用自己的智慧能力想一想要修的這個法的內容,然後修的有不足,需要補充的時候,就要祈求佛菩薩加持。我們修的時候大概的順序是這樣子,就是先自己想,然後再祈求佛菩薩的加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