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3

為什麽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四聖諦是修行次第?(一)

§§醍醐心語§§ 
        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裡說:四聖諦的次第,如果從它的「因果」來說,應該是先集諦然後苦諦,先道諦然後滅諦;但佛陀卻先說苦諦再集諦,先滅諦再道諦;因爲這樣的次第是「修行」的次第!「修行的次第」是甚麼意思呢?比如說,先思惟苦諦再思惟集諦的話,這樣思惟集諦才會成爲修行;思惟了集諦之後再思惟滅諦的話,思惟滅諦就會成爲修行;思惟滅諦之後再思惟道諦的話,思惟道諦才會變成修行。
        如果我們沒有先思惟苦諦就直接思惟集諦,或沒思惟苦諦、集諦,就直接思惟滅諦,或直接思惟道諦,這樣就不會成爲修行,對自己修行並沒有幫助。
  比如說,有的人很喜歡空性這個法,會有「我想聽、想學」的想法,但是,學習空性的時候,心裡若沒有思惟苦諦,而直接學空性,那就不會變成修行,而是在「研究」空性,因爲空性就是在思惟「我內心這個執著的想法正確?或不正確?如理?還是不如理?」如果我們先思惟苦諦,再思惟我們的執著心是怎樣時,就會連接「我內心的苦、外面的苦,一切問題的來源、苦的來源,就是我的執著心!」這樣連接之後,我們在觀察「我的執著心的想法,是如理?還是不如理?是顛倒?還是不顛倒?」的時候,當下對自己的修行就有幫助。
        我們思惟貪、嗔,也是要這樣。一般我們思惟貪心的時候,會思惟「我們貪心生起時,是什麼樣的感覺?它的體性是什麼?…」等,如果直接這樣思惟的話,這就沒有修行,只是研究而已!如果我們先思惟:「我的苦的來源就是業,而業是從貪心這裡造出來的。所以,我現在要搞清楚『貪心』是怎麼一回事?」這樣思惟貪心的話,自然就變成修行。所以,我們前面先思惟苦諦,然後才思惟集諦,就會變成修行。如果沒有思惟苦諦,直接思惟集諦的話,就不會變成修行。
        (問:一般我們思惟貪的時候,都直接去思惟貪,不會像仁波切講的那樣思惟,可以請仁波切再講仔細一點嗎?)
     比如說,前面先有「貪,會讓我有不好的行為、造不好的業,而這個業,將來會給我很大的苦、各種各樣的苦。」這種想法的話,我在認識貪心的時候,自然對改變我的行為會有幫助,我會想:「我怎麼改我這個業?我怎麼擋住將來的這個苦果?」。如果我前面沒有連接這些,而直接思惟貪:「喔~他的貪心如何如何?我的貪心如何如何?」這樣對改善自己的行為不一定有幫助,應該是大部分沒幫助啦!有的人,可能內心已經有思惟苦諦的基礎了,所以就直接思惟貪心的集諦,這樣會有一點幫助;但是還不如在思惟貪心的體性時,重新思惟一下苦諦,再思惟貪心,這樣會更有幫助。
  我們要清楚:為什麼我們要講「修行的次第」?意思是:沒有按這種次第思惟的話,就不會變成修行;若按這種次第思惟的話,就變成修行。所以,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修行」的次第,就是這個意思。
  同理,比如一個人想唸佛、持咒,唸佛、持咒屬於四聖諦中的哪一階段呢?應該是道諦!因為,它是修行的方法。在唸佛、持咒之前,我們要先清楚:「我為什麼唸佛、持咒?」然後,也要清楚:「我為什麼要得到這個滅諦?輪迴這裡有什麼不好?有什麼樣的苦?…」(苦諦)。然後,「這些苦、那麼糟糕的情況,它的來源――我――心中有什麼樣的問題?…」這是集諦。
        我想離開心中這些煩惱的問題,以及煩惱帶來的亂七八糟的輪迴;然後,我有看到脫離這個輪迴的另外一個好的境界(滅諦),為了這個好的境界,我現在要唸佛、要持咒、要打坐,要集聚資糧等等(道諦)。
        當一個人這樣想的時候,他唸佛就變成修行;如果前面這個階段沒有好好思考,就直接唸佛打坐,這個唸佛打坐就沒什麼力量。他可能完全沒有怎麼想,只有想:「喔~我的心要靜下來,我不要那麼亂。」那就不是真的修行。如果他有思考前面的苦諦、集諦、滅諦,然後,把苦諦、集諦、滅諦跟「我為什麼要修這個法」的關係想清楚之後,他取這個法的時候,就變成修行了。 所有我們日常做的功課,唸佛等等,也是一樣:前面先這樣思考,然後再開始正行的話,就會變成真的修行。(摘自2008年仁波切講四聖諦第13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