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2016

佛陀講說四聖諦的緣由


        四聖諦,是佛法很重要的一個依據。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在鹿野苑初轉法輪,為五位比丘弟子所講的,就是四聖諦。在此我針對還沒有接觸佛法,或是雖然接觸過,但不知道怎樣把佛法簡單運用在生活上的朋友,闡釋佛陀講說的四聖諦。
        我會從最簡單的、與生活比較相關的道理講起。如果你們完全不懂,或是根本沒有聽過四聖諦這個名詞,可以先把名相記憶起來,然後慢慢慢慢去瞭解佛法上的意義。

§ 佛陀關心眾生希求離苦得樂的心,講出了四聖諦

        佛陀初轉法輪就講四聖諦,是因為很關心我們渴望「離苦得樂」的希求。為了關心我們的希求,希望幫助我們達成這個希求,佛陀講出了四聖諦。四聖諦包括: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四者,是「聖」者心中瞭解的四個真「諦」。佛陀因為關心我們想離苦得樂的心,才講了四聖諦。因此,我們要把四聖諦實際運用在自己的感受上;如果不用的話,就好像把道理留在書本裡,好像四聖諦只是佛經裡的東西,與我們的感受沒有任何關係,這樣的話,就失去佛陀講說四聖諦的意義了。

§ 學習四聖諦,要把法理與生活連接

        我們的感受與四聖諦有什麼關聯呢?
        我們很希求離苦,很想離「苦」,但是,我們完全不懂什麼是真正的苦,也完全不懂苦的「因」。主要因為這樣,使我們沒有辦法脫離苦,沒有辦法脫離輪迴中的苦。佛陀看到我們那麼希求離苦,很不忍心,所以講了「苦諦」與「集諦」;又看到我們那麼渴望快樂,又講了「滅諦」與「道諦」,開示真正得到快樂的方法。我們若想脫離輪迴,脫離苦,首先需要瞭解「苦在哪裡?」「我們認為的苦,就是苦諦裡面佛陀所講的苦嗎?」如果答案是對的,那麼,我們自己認為的苦因在哪裡?就是集諦裡面佛陀所講的苦諦的「因」嗎?要這樣思考,就把「佛陀所講」與「我們希求脫離苦與苦因的願望」連接起來了。
        我們常常不會連接。有的時候,我們自己心裡覺得想要脫離的苦,並不是真正的苦,我們「認」錯了,把它當成了苦!有的時候呢,苦是認對了,但是我們所認出的苦,好像沒有「因」一樣;好像這些苦並不需要因,就自己跑出來了,就如同苦是「非因」的、是「無因」的;這樣的想法,讓我們還更痛苦。因為,我們覺得那些苦是存在的,但卻好像沒有「因」,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動它,沒有辦法改變!這樣想,又會更增加我們的苦。
        所以,我們首先要認出什麼是苦,然後,也要瞭解苦的因。瞭解之後,雖然還沒有斷掉苦與苦因,但是自己心裡好像有一個比較大的膽子,比較不怕,自己好像有一點信心:我一定有機會斷掉那些苦。知道了苦因是什麼,比較勇悍的心就會生起;勇悍心生起的話,我們受苦的時候就不會那麼痛苦,不會有那麼忍耐不了的感覺。所以,我們學習苦諦與集諦,要盡量與自己生活上連接。
        滅諦與道諦也是一樣,我們也時常認錯!我們所希求獲得的快樂,大都是不穩定的,不是圓滿的樂;那些「樂」,都會變成「苦」。圓滿的樂是什麼呢?就是「滅諦」;我們獲得滅諦的方法,就是「道諦」。這兩者我們也要仔細瞭解,然後在自己生活上做一些改變。或許我們一時沒有辦法直接用上滅諦與道諦,但至少可以用一用「隨順的滅諦」與「隨順的道諦」;以隨順的方法,練習滅諦與道諦的修行。
        什麼是隨順的滅諦呢?譬如我一直跟某人生氣,一遇到他就生氣,那麼,我們可以先離他遠一點,離開那個環境,或是,想到他的時候,先不要想,就好像如果沒有辦法面對自己的嗔心,就先不要想那個問題。不要想,暫時把想斷掉,可說是「隨順滅諦」的一個方法。
        然後,我做到了不想,好像自己讓自己心裡快樂了一點,這時候,可以生起一些隨喜的心,隨喜自己的「好」。但是也要小心,有時候隨喜自己,又會導致我們生起貪心,所以,這時候要看一看好的「因」是什麼?隨喜自己這些善根的因,比較不會起貪心。例如:隨喜自己怎麼好、怎麼好…的時候,思惟一下「有這些優點,一定是我從前種了善根,現在才有這些功德」;這樣隨喜自己,可以算是「隨順道諦」一個方法。我們要這樣盡量做到隨順的道諦與隨順的滅諦,不辜負佛陀為我們講說四聖諦的用心。
        關於比較細的法理,則要多看書,多讀佛經,如果佛經太難,沒有辦法直接讀懂,一定要看從前大修行人們所寫的解釋佛經的論典。比較細的法理要一直深入,才會瞭解。瞭解之後,才能夠面對自己的苦,才能真正改變自己。

§ 聖諦是聖人認出的真諦

         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四個聖諦,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自然感覺痛苦的那個苦,就是苦諦嗎?我們所認出的苦因,就是集諦嗎?剛才說,佛陀很關心我們離苦得樂希求的當下,就講出了苦集滅道四聖諦;然而,我們很想離開苦,但是我們所認出的「苦」,卻不完全正確!我們很想脫離苦的「感受」是正確的,但是,我們所感受的那個對境,那個苦,卻沒有正確認出來;我們所辨認的對境的苦,有時候認得不圓滿,有時候所認完全是不正確的!所以,佛陀開示苦諦時,首先就要我們正確地認出苦。
        什麼叫做「認得不圓滿」呢?舉例來說,我們認出「這輩子我所遭遇的…這些麻煩,很痛苦」,但是我們只從短期的不好去看,沒有看出「苦的因在哪裡」。苦的因本身是什麼樣子呢?苦是和「煩惱」混雜在一起,我們沒有辦法認得很圓滿。我們主要是用自己的眼光,以自己的想法為主,所以很多苦是在煩惱當下認出來的,裡面有很多錯誤,沒有認得圓滿。
        更有些時候,我們所認出的苦,完全不是苦,但是我們自己覺得這些是苦,完全認錯了!比如說,對於這個世間輪迴中的事情,我們會想:「沒有這些的話,我會很苦。」或者,我們享受「貪」,假如失去了所享受的那些事物,我們就受不了,就覺得苦。這時候我們所認的苦,是完全錯誤的!
        佛陀感受眾生的苦,當下如何講出苦諦呢?佛陀首先指出:我們很想脫離苦的「感受」是對的,但是所認出的苦,有很多錯誤。苦諦的諦,表示這裡講的才是真的,是真理、真諦。所以,佛陀講苦諦,首先告訴我們:眾生所認的苦,有時候認得不圓滿,有時候完全錯誤。佛陀叮嚀我們:一定要認清楚!那麼,真正苦的情況是什麼樣子呢?就是苦諦所要講的。所以,「苦諦」從字面上解釋,就是把「苦」真正的情況正確的認出來。
        集諦也是一樣,我們認出的苦的因,其實不是苦因。有的時候,我們認為它是苦的因,但是認得不圓滿;很多是來自我們自己煩惱的看法,一直加上去,所以有錯誤。因此,佛陀又講出「集諦」。同樣的,佛陀又講了「滅諦」與「道諦」。
        這四者稱為「聖」諦,因為,我們所有凡夫都會認錯苦與苦因、樂與樂因,聖人所認的苦、集、滅、道四諦,才是對的,所以稱為「聖」諦,表示這些是聖人的感受。聖人認出了苦、苦因、樂、樂因,都認得圓滿。他們認識的方法是正確的,所認出的是真理、真諦。
        我們不可以因為聽過很多次四聖諦的講說,就以為四聖諦很簡單,自己完全懂了喔!佛陀反覆一直地講:「你們認得不對!」一直叮嚀,什麼才是苦「諦」、集「諦」…,意思就是說我們認得不圓滿,所認是錯誤的。佛陀初轉法輪的對象,難道不比我們更優秀很多很多嗎?佛陀還是這樣一再的叮嚀。我們不要輕易以為自己已經很懂喔!

§ 永遠有希求離苦得樂的感受,就永遠有改變的機會!
        佛陀很關心我們離苦得樂的希求,又告訴我們離苦得樂最好的方法,這樣子,我們才會動啊!如果佛陀所講與我們的感受沒有任何關聯的話,我們會動嗎?不會的。佛陀講什麼我們不會去理會。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感受與佛陀說的四聖諦很有關聯,眾生才會一直跟著佛陀講的走。佛陀一方面表示很關心我們的希求,一方面開示「這是最好的方法」。我們要改變的話,這是最好的方法。改變自己,首先要感受自己離苦得樂的希求,找出感受之後,從自己這邊改變;自己改變的時候,才會改得快。如果自己像石頭一樣,這邊打一下沒感受,那邊抓一抓,也沒有感受,這種人就不會改變。
        一般世間人就好像小孩子一樣,你對他說什麼,他好像沒什麼感受;右邊叮嚀他要好好讀書…,他沒反應;左邊打一打他,也沒有感受,這樣就很難改變嘛!我們一般眾生就像這樣。感受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希求離苦得樂的感受,就很難改變!我以小朋友做比喻,說他沒有感受,其實他自己一定有某些想法,所以才會不動,好像覺得:「我這樣子,就是最舒服的感覺啊!」所以他自己一定還有另外一個希求。譬如有人會說:「我並不想脫離苦啊!」他自己覺得這樣也是很棒的,所以他其實心裡面有用別的想法,來區別「棒」與「不棒」,自己認為:「面對苦啊,天氣炎熱…等等,這樣子才會快樂,才會舒服啊!」他會自己哄騙自己,但畢竟還是有感受舒服與不舒服的差別,才選擇不改變!
        所以說,每個眾生一定有感受,即使沒有正確認出來,還是有離苦得樂的希求;這個希求完全不會停,不會斷。但是,苦在哪裡?樂在哪裡?自己沒有認出來而已,我們永遠有希求離苦得樂的感受。有感受,就有機會,永遠有改變的機會。說不定某一天,不經意間你就改變很大,因為我們的心中永遠有可以改變的機會,這個機會永遠在。彌勒菩薩《寶性論》中講到:每個眾生都會成佛,沒有一個不會成佛的眾生,一個都沒有!連小小的螞蟻也會成佛。為什麼呢?眾生都會成佛,原因就是:任何一個有情眾生都永遠有改變的機會。
        有時候,我們好幾億劫一直在三惡道裡面,偶爾出來,獲得人身啊,變成天人啊,然後又進入三惡道,即使像這樣的眾生,很久很久以來、很長很長的時間,都一直在地獄道裡面,他離苦得樂的希求還是在的,完全不會斷,所以機會也永遠一直在。所有眾生都會成佛,就是因為永遠有改變的機會,所以最終一定會改善。彌勒菩薩《寶性論》裡面這樣講,釋迦牟尼講「四聖諦」,也是告訴我們眾生會成佛的根本原因在這裡。佛陀一方面看見我們離苦得樂的希求,一方面看到我們的佛性,或稱「如來藏」。簡單說,就是我們想要離苦得樂的希求永遠不會斷,又有可以成佛的本性「如來藏」,所以我們永遠有可以改變的機會,佛陀看到我們可以成佛的因,知道我們可以成佛,於是講出「四聖諦」。
        我們可以從哪裡做起呢?有時候,我們想一想自己也有佛性,好像會比較勇悍一點,是不是?然後,再想到佛陀很關心我們,心裡就會有一點感受,有點像是方便的悲心般的那種感受,就會出現。我們可以用這兩個角度去思惟。有時看一看自己的佛性,就勇悍一點,比較不那麼覺得「我都不會!」有時候我們心很高舉,覺得自己很棒,很了不起,就把它壓低一點。可以看看自己渴望離苦得樂的希求,這個渴望永遠不會斷,不論吃、睡,不管什麼時候,分分秒秒,就連一剎那也完全沒有停止過,無始以來是這樣,來世也會一直這樣子,我們自己看一看,是不是很可憐哪?再感受一下「佛陀那麼關心我們!」這樣心就會低一點。
        根據佛經記載,我們目前處在的賢劫,總共會有一千尊佛出現。一千尊佛裡面,很多佛不想在末法的時候來;末法眾生煩惱太多,很難改變,所以許多佛都不想來了。但是釋迦牟尼佛不顧這些,很勇敢的就答應來到了這個世間。從佛的角度說,一千佛當中,最勇敢的就是釋迦牟尼佛;從我們的角度看,釋迦牟尼佛的大悲心很強,對我們很關心,所以來到這個世間。初轉法輪時,佛陀看見眾生那麼渴望離苦得樂的希求,很關心,當下就講出我們的感受,講出了四聖諦,希望眾生能夠瞭解,能夠改變,最後能夠達到離苦得樂的目標。這就是佛陀講出四聖諦的緣起與緣由。
(本文整理自雪歌仁波切2005年於台北講說四聖諦講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