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2008

道次第中「止」、「觀」的次第

Q1、廣論的「奢摩他」、「毗婆奢那」為何擺在最後面?

「奢摩他」是安止,「毗缽舍那」是勝觀。在產生了造作的菩提心之後,再來正式的學習安止和勝觀是比較好的。當然在這之前,隨順的安止和勝觀早就有了。因為從廣論「依止善知識」開始,後面每一段落中,功德證悟的產生,都需要有隨順的止和觀的雙運。而現在這裡「奢摩他」和「毗婆奢那」的學習,是指集中專注在產生正式的「止」和「觀」。因此,若是尚未產生造作的菩提心,就沒有辦法做這種正式止和觀的實修。因此「奢摩他」、「毗婆奢那」這兩部份,是至尊仁波切宗喀巴,針對已產生造作菩提心的學子而作的開示。若是沒有產生菩提心,外道也有止和觀的修行。而我們若是像外道那樣,在沒有皈依和生起造作的菩提心的情況中,去修行止和觀就會引發神通,依於這樣的神通,就很容易以追求自己的利益為目標,造下利己害他的各種惡業,會有這樣的危險。但若是我們在生起造作的菩提心之後,再來作止觀的學習,就不會有利己害他惡業的問題,因為前面已經有造作菩提心為基礎之故。這就是為什麼至尊仁波切在開示完菩提心的內涵之後,才要說明止觀實修的主要原因。

Q2、是不是修成「奢摩他」、「毗婆奢那」之後,才能進入密續修行?

如前所說,在內心生起造作菩提心之後做正式止觀的學習,再以這樣止觀了悟的內涵,作為後面實修階段的基礎。那是否在尚未產生正式的止觀的情況下,就不必學習密咒乘門而慢慢等待呢?那倒也未必。雖然尚未產生正式殊勝的止觀,但在前面的學習階段已有了隨順的止和觀,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可以學習密咒乘門。因為在密咒乘的地道中曾經談到過,在密咒乘門中,要在內心產生止觀,較顯教的方法容易,其威力也更強大。因為有這樣的特色之故,所以並不需要花長久的時間去等待。在顯教乘門中,道次第廣論中也談到,造作的菩提心產生之後,這時雖然正式的止觀尚未產生,也不必停頓在那裡等待。因為這時候內心已有些普通的等持能力;而雖然尚未產生正式的勝慧,但內心對於空性總是已有些了解,就是了空慧。在內心有這樣簡單的了解空慧和普通的等持情況下,也是可以趣入密咒乘門的。既然在密咒乘門中,要產生正式的止觀更為容易,有更好的方法可以運用,我們當然可以用更好的方法趣入密咒乘門。
前面所說的造作菩提心,是指菩提心的條件仍未完全齊備,如果是條件具足的菩提心,那就是不假造作的菩提心。產生造作菩提心時,並不需要等待就可以趣入密咒乘門的道路,接著再漸次的學習之後,自然會產生不假造作的菩提心。總之,在產生不假造作的菩提心之前,先要有止和觀的學習;而在產生造作的菩提心之後,就可以學習正式的止和觀。在學習不造作菩提心之前,一定要有正式的止和觀,但是在學習造作的菩提心之前,不一定要有正式的止和觀。

Q3、為什麼不造作菩提心的生起,須要「奢摩他」和「毗婆奢那」?

不假造作的菩提心是指,不需要花很大的力氣,內心稍加思惟即自自然然的流露出菩提心。因此在產生不造作菩提心之前,內心一定要有相當堅固安定的能力,必須先去除內心粗分煩惱的散亂,使內心得到一定程度的穩定,這就是是安止。而且,菩提心的內涵,是以思擇修為主,這也必須是在穩固安定,不散亂的狀態之下進行思惟抉擇才可行。思惟為何一定要去做利益眾生的事,這是勝觀;思惟愛我執有何過患,思惟自己如何能夠成就佛道的原因,這些是勝慧。在內心堅固穩定的情況下去思惟,能夠無礙的趣入各種無量無邊的智慧,這些是勝慧,而勝慧一定要由勝觀完成。因此在不假造作的菩提心產生之前,一定要先以無量無邊的邏輯推理去分析,思惟愛我執有何過失,利他有何好處,為何我要成佛原因何在。而且這是在一剎那一剎那之間去進行思惟推理分析,所以這樣的勝慧是非常廣大的,這也就是勝觀的本質。 (摘自2007年3月2日仁波講廣論「奢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