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2015

2015年-雪歌仁波切的新年祝福


值此新年之際,想對大家表達我內心的祝福。

從世間此生的角度來說,
衷心祝福各位法友,以及您們的家人與親朋好友們,
願孩子們與青年人的學業順利、如願達成內心設定的目標;
願成年的朋友們都能擁有好工作、遇到好伴侶,擁有好好守護家庭的能力;
願年長的朋友們都能身體健康、心情快樂、長壽無病。
願大家與家人一切都快樂圓滿。

從法的角度來說,
衷心祝福各位法友們,
擁有難得義大的人身、值遇清淨的教法、值遇具格的善知識,
對大小乘、顯密全圓的教法,能夠做廣大的聞思與實修,
透過修行的成就而生起地道證量,
不需經過多生,就能獲得無上圓滿菩提的果位,
速速幫助一切如母有情脫離輪迴苦海。

在新年這段期間裡,從初一到十五,
我將唸誦整部《菩提道次第廣論》
敬獻給諸佛菩薩,祈願以上的願望都能順利成辦。

為什麼我特別想以唸誦《廣論》做為對佛菩薩的供養呢?
《現觀莊嚴論》把「三種智」---基智、道智、遍智稱為「三佛母」,
對於學習《道次第》的人來說,
從依師開始,到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到上士道的法類,
就像我們的母親一樣,
依靠著母親,依靠著法的力量,我們才能漸漸長大成人。
對於這樣的法,我們應該要很感恩、很恭敬、很珍惜。
因此,我想在過年期間
唸誦整部《廣論》,做為對佛菩薩的供養,也希望以這樣的誦經功德,
回向給大家。

對佛教徒而言,我們明白祈願能否成真,不能光靠著心裡想,
主要必須觀待業果緣起才行。
一切善惡之果,都來自於善惡之因或說善業與惡業,
而善惡業則是透過身語意三門的造作而形成的。
三門行為的取捨,有賴於智慧的抉擇。
要生起能做出正確抉擇的智慧,就必須如同《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教導般,
從如理依師開始,歷經下士夫勵行業果之理、中士夫定解四諦之理,
到上士夫修習菩提心與證空慧,
必須透過這樣的四方道,才能生起我們想要擁有的智慧。
如此一來,自己三門的一切行止,
不但能讓今生與來世的生命變得有意義,
也能圓滿成辦暫時與究竟的一切義利。

我深信您們都有這樣的智慧,
因此,盼望您們都能繼續廣大地聞思修,
如理取捨自身三門的行止,
精進地讓今世與來生的生命變得有意義,
圓滿成辦暫時與究竟的一切義利。

我也會盡力這樣做。

最後,衷心祝願自他一切有情,自此以後,一切永善。

雪歌滇津秋朗  2015.2.18
(翻譯:吳翠雯)

2/15/2015

穹拉仁波切公開講座-學習當菩薩


穹拉仁波切將於2015年3月4日(三)晚上7:30-9:30,在台北救國團劍潭青年活動中心 318階梯教室,舉行公開演講,講題為「學習當菩薩」。歡迎同修及各界蒞臨聆聽。不需報名,但座位有限(180席),敬請盡早入席。

2/11/2015

2015年2月份會訊(2/11更新)

§§課程異動通知§§
2月12日(四)<釋量論>停課。
2月27日(五)<毗婆舍那科判教授>停課。(註:當日的<毗婆舍那研討>照常,研討時間:10:00-12:00)
2月24日(二)<攝類學>復課。  (2/11更新)
---------------------------------
§§特別活動通知§§
歲末心經除障法會
~恭請 洛桑卻佩格西主持


時間:2015年2月14日(六)9:30-11:30
地點:四諦講修佛學會 5 樓
-------------------------------------
為師長祝壽
~以上師薈供為 雪歌仁波切祝壽

仁波切生日為2月17日,我們提前在周末慶祝。

時間:2015年2月14日(六) 13:30-15:00
地點:四諦講修佛學會 5 樓
--------------------------------------
§§2015年2月份常態課程表§§
1.高階深入課程
每週四 晚上19:00-21:00 <釋量論成量品> 2/5、2/12、2/26   (2/6up)
每周六 中午11:30-13:00 <入中論根本頌本月停課
每周六 下午14:00-46:00 <俱舍論2/7、2/28
每月第二、四周晚上19:00-21:00 <藏傳佛教繪畫藝術>  2/11、2/25
2.中階主要課程
每週一 早上9:30-11:30 <實執諍論> 本月停課
每周一下午14:00-16:00<宗義寶鬘> 2/2、2/9
每周二 晚上19:00-21:00 <攝類學>   2/24                     (2/11up) 
每周三下午14:00-16:30 <毗婆舍那研討> 2/11
每周三 晚上19:00-21:00 <毗婆舍那研討> 2/4
每週五 早上9:30-12:30 <毗婆舍那+研討> 本月停課
每周五 早上9:30-11:30 <毗婆舍那科判教授> 2/6、2/13、2/27     (2/6up)
每周五 晚上19:00-21:00 <廣論研討> 2/6、2/13、2/27
每周六 早上9:30-11:30 <廣論本月停課
每周三 早上9:30-11:30 <入行論> 本月停課
每周日 早上9:30-11:30 <地道建立> 本月停課
3.初階入門課程
每月第一個周三下午2:00-4:00 <念佛實修班> 2/4
每周六 中午 11:30-13:00<四聖諦研討班> 2/7、2/28
4.藏文佛典導讀
每周一 (俱舍論)早上9:30-11:30 本月停課
5.生命關懷系列活動
每月一堂 周日下午1:30-4:30 <書影會> 本月停課
每月第二周三晚上19:00-21:00<佛法氣功班>  2/11
(課程列表說明:●為仁波切課程/為卻佩格西課程/為學員研討、藏文教學課程)

2014年南印求法團心得分享



        此行非常幸運住惹對寺,跟外頭飛沙走石、摀住口鼻走路的環境比起來,寺院自成一方天地。綠意盎然,花草扶疏,幾排三層樓矮房子相連,站在樓頂俯瞰,視野更顯寬闊。每晚走進用餐地點,庭幛、樹枝掛起小燈泡裝飾,就像來到庭園咖啡廳。美食、美景當前,儘管身處藏傳寺院,卻倍感耶誕節的歡樂氛圍。
        惹對寺離尊者講法的甘丹寺有段距離,約二十分鐘的車程。講法第一天,當我們的接駁巴士抵達會場,外頭排隊隊伍早已看不到盡頭。眼看時間分秒過去,會場唱誦也愈來愈大聲、急切,心想大概等不到進場,尊者就要上座開始說法。好不容易通過安檢,我們這群人連跑帶衝趕赴大殿門口座位,剛好尊者從座車下來,緩步走上台階,僅有幾步之遙,終於親見尊者。
        親自聆聽尊者傳授道次第,因緣十分殊勝。尊者三句話不離本行,翻來覆去地談菩提心、空正見,尤其強調空性,不論講什麼主題,都要思惟空性。這深奧大法遠遠超出我的程度,加上沒帶法本「掌中解脫」,實在對不住尊者,打瞌睡也不是我願意的啊。
         住惹對寺,最開心就是見穹拉仁波切。上課前一、兩天,穹拉仁波切才風塵僕僕地從北印回來,細數在德蘭沙拉旁聽尊者為華人、俄羅斯、蒙古和韓國請法團上課。尊者在甘丹說法的頭一、兩天,曾經胡亂想著,不曉得穹拉仁波切坐哪兒?好希望天天見到他,後來竟然如願。
        隔天在法會現場轉播電視見到他。當天察雅仁波切為尊者舉辦長壽法會,察雅地區藏人一一上台獻供,穹拉仁波切家鄉在察雅,坐我旁邊的哲蚌寺僧人提醒我,「快看電視,輪到穹拉仁波切上台。」
        接著,有一晚陪著幾位住別寺院的台灣人一起去見他,穹拉仁波切分送大家每人一顆從察雅來的蘋果。還有一夜,雪歌仁波切為我們複習尊者上課內容,下課後走回宿舍,巧遇李察吉爾陪穹拉仁波切散步。
        至於尊者的教誡,有兩則印象深刻。第一,尊者提到一個餓鬼的故事。一位在尊者身邊幫忙撐傘的侍者,這位僧人死後投生餓鬼,餓好久都吃不到東西,跑去找尊者的老師赤江仁波切幫忙,後來赤江仁波切對餓鬼開示、唸咒,才助他脫離餓鬼道。雪歌仁波切為這則故事下的註解,就算天天跟在尊者身邊,自己不修,也是白搭。
        第二,結束甘丹寺的六天說法,隔天尊者去哲蚌傳吉祥天母隨許灌頂。尊者明白指出,「千萬不要隨波逐流,明天每個都跑來接灌頂。對你真正有好處的是道次第,從今天起,好好修菩提心。」
        坦白說,此行對於甚深大法的理解,並沒有增長多少,反而點滴小事記憶鮮明。感謝尊者、三寶加持,讓我在那幾天「心想事成」,覺得沒有白來。可惜這樣的好心情沒持續太久。一回台灣,才下飛機,馬上接到跟工作有關的電話,隔天上班聽到一些風風雨雨,頓時覺得又回到五濁惡世,自心煩惱依然熾盛,什麼也沒改變。
        不過,一年能空出幾天專心聆聽大經大論,已是難得的福分,感謝過去宿世的我累積親見尊者聞法的善業,也希望今生的我能為來世的我累積得遇善知識的善緣,祈求今天的我比昨日的我多懂一些,終有一天證悟菩提心、空正見和出離心。(學員司晏芳)

如何面對生死(二)

穹拉仁波切講 / 吳翠雯翻譯

        佛教徒非常重視死亡無常的思惟。很多佛教的大德都說,思惟死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往死亡無常這個方向或科目,努力去思惟的話,我們腦袋的思惟是不會轉到來生的,我們只會在今生的事情上面,不斷地打轉。所以有一些修行人,是恆以死亡無常的修行做為他的主修。

  不只是思惟死亡無常,同時也要思惟,在死亡的時候,我會遭遇的情況、會遭遇的事情有哪些?包括我擁有的全部錢財,都要放下帶不走;所有我喜歡、很靠近的親朋好友,即使圍遶在我身邊,可是沒有一個人可以陪我到來世;在那個時刻,可能醫生也會跟我自己,或是跟家人說:你的病不會好、不會痊癒等等。這些都是臨終的時候我們會遇到的種種景象,也是在修死亡無常這個科目的時候,應該去思惟的。

  當我們現在還活著的時候,思惟死亡無常的這些內容,也許在思惟的時候我們會害怕,但是,如果我們現在就透過這樣子的思惟,當死亡真正來臨的時候,我們內心反而不會懼怕。

  為什麼死亡無常這一科的思惟非常重要呢?因為當我們經常去思惟:我會死,而且在死亡那個時候,我將會經歷到怎樣又怎樣的情況;然後,再接下來,我們才會談到來生會如何。當我們透過這樣思惟的時候,我們內在的重點會很自然的去轉向:我要如何成辦來世的利益。可是,如果我們平常在這個方面都不去做思惟的話,我們也就不可能會考慮到,來生我將會有一個怎樣的投生。

  所以,在佛教的經論當中就有這樣談到,如果,一個真正有在思惟死亡無常的修行人,當這一生他要結束的時候,上等的結果就是,他會在非常快樂的狀態下死亡;如果是中等者,他會無悔的死亡;如果是下等者,至少他會無懼的死亡。也就是說:由無懼到無悔到快樂的死亡,這個是此生修念死無常者,他可以得到的三種層次的結果。

  我們每一個人都免不了這一個時刻,就是死亡這個時刻,因為我們剛才講過:凡生必有死。無論你是待在哪裡,待在美國也好、中國也好、台灣也好、印度也好,待在任何一個地方,你都沒有辦法逃避自己將有一天會死亡的這件事情。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利用我們現在還有的時光,讓我們死的時候無懼、無悔,那不是很好嗎?

  我們總有一天會面臨死亡,而在面臨死亡的那一刻,今生所累積的那些財富,其實是沒有辦法對我們產生什麼幫助的。

  當我們生病的時候,當然這些很好的醫療設備、醫療環境,很好的醫生、護士,很好的醫藥,在我們生病的時候,它當然會對我們有些幫助,但有一天,等到我們的業完盡的時候,連醫生本身都會死亡啊!

  所以,經過這些死亡無常的思惟之後,有一些修行人就會毅然決然地捨掉今生對衣食等等的需求而精進的修法。在精進的修法之後,他這一生就成佛,在歷史上有很多這樣子的記載。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密勒日巴尊者,還有在噶舉派、格魯派等等很多大德,都是這樣子精進修行而獲得一生成佛的成就。在過去印度、西藏、中國等也都有這樣子的例子。不知道美國是不是也有這樣子的例子,應該也有吧!

所以,在透過死亡無常這樣的思惟之後,有些修行人會非常精進的修行,而後得到一生成佛、即生成佛的成果;有些修行人,即使沒有即生成佛,但是,面對死亡,他們就像離家很久的小孩子,回到家很高興,因為他的修持已經非常究竟,他對於自己能夠投生淨土這件事情非常的有把握。當然,淨土有很多,包括像極樂淨土等等,因為他們對自己能夠投生淨土這件事情,很有把握的緣故,所以面對死亡,他們的感覺就是:我要回家,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對於這些有把握的修行人來說,他們可以隨著自己的願望,能夠到自己想要投生的淨土去。我們知道淨土有非常多,那對於這些有把握的修行人來說,他們可以隨著自己的欲望、欲願,然後到自己想要去的淨土當中投生。

  就好像當我們要安排一個假期的時候,我們會選擇要到哪個國家去度假啦、要選擇哪間旅館度假啦等等之類,在那個時候,那個心情就是很開心的。像這樣子,這些修行上有把握的修行人,當他們面對自己即將往生這件事情,他們是很開心的,因為他們可以隨著自己想要投生的那個淨土,照著自己的意願到那裡。

  不過,這些證量高的修行人跟我們選旅館其實不太一樣的,就是當我們要放假的時候,我們選擇要去哪裡度假,要選擇哪個旅館等等,我們想的都是說,到哪裡住比較舒服、到哪裡可以吃到比較好吃的,然後我們再來安排我們的旅遊計劃。但是,這些高證量的修行人,在想要去哪個淨土的時候,他們的想法不是這樣的。他們的想法是:我到哪個淨土去,我去哪個淨土能夠對於更多的眾生產生利益,我就到那個地方去。

  很多佛、菩薩其實是可以到淨土,但是,他們選擇到不淨剎土來,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希望到不淨剎土來利益更多的眾生。他們會以各種各樣的化身,然後化身到各種不同的國家,比如說像印度、西藏、中國、美國等等,來利益眾生。

  剛才講的是上等的修行人,在往生的時候,是像回家般的高興、喜悅。那麼中等的修行人,雖然在經過一生的修持之後,他們還沒有獲得那種可以自由投生的自由,但是,在內在也有相當程度的證量生起。回想自己這一生,把所有可以用的時間,都用在修行上面,我除了我現在能做的以外,我也沒辦法做的更多了,我已經盡力了。面對自己已經盡力的這件事實,內心感到沒有後悔。

  那對於比較下等的修行人來說,雖然並沒有到那種無悔的程度,但是回想自己,雖然沒有投入非常多的時間在學法上、修行上,可是,其實自己所能夠撥出來的時間,也就只有這麼多,能做的也沒有辦法再更多了,在所能做的範圍當中,有盡力的去成辦善業。在回想當中,凡生必有死,而在生的這段過程裡面,我對於造善業這件事情上已有盡力了,所以我也不需要太過於懼怕。

像我這樣的人,我的人生時光只有少部分時間拿來做學法修行之事,大部分的時光都空過。但是,在面對要死亡的時候,如果根據藏地舊時代的習俗來說,我會這樣做:就是在未死之前,會把自己所擁有的,自己有權力去分配的這些財物、房子等等,事先做一些分配。比如說,哪一些錢是要供養三寶的;哪一些錢,是要留給親朋好友的等等。免得自己在死亡之後,讓這些錢財變成親友爭執的一種對象和原因。

把自己所擁有的這些錢財做一個分配,跟親朋好友說:這些錢給你、這些錢給你,如此做分配。趁自己還有自由的時候,就做這樣子的布施、法行行為的時候,能夠帶來的福德資糧是更多的。

  在做這個財產分配的時候,如果你覺得自己還沒有死,就要把錢給對方,你心裡覺得不太舒服的話,那你可以換一種方式,你就說:“如果我死了,這個錢給你;假如我沒死,那麽錢我用!”我是一個藏人,主要是在一個很鄉下的地方長大的,所以我有看過這樣子的習俗。

  在我們往生或是死後,我們的子孫也會幫我們做很多法行,比如說去供養三寶、供養寺院等等這些,就是為幫助死者能夠累積更多的資糧而做。雖然子孫也會做,但是比起讓子孫來做,不如自己在生前就做,它能夠帶來的利益會更大。

  而在死亡的時候,當我們自己面臨到死亡那一刻的時候,我們要注意的是,就是要遮止自己,對於即將離開的親友,我們即將跟他分離的親友,我們即跟他分離的這些家鄉、這些國家、這些土地的貪心這件事情,我們要注意去遮止,遮止自己在那個時刻,對於些親友啊、家鄉等等的貪著。(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