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4

「不執著」的次第

§§醍醐心語§§
        《金剛經》裡面一直談到「空」或者「不要執著」,是吧?!最重要的,我們要記得,《金剛經》裡面談空或者不要執著的時候,一直都用緣起的理由,它沒有把緣起丟在一邊而只講空,而是以緣起的道理講這個空,比如「若菩薩有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前面「若菩薩有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講緣起,然後把它當理由,「即非菩薩」,破除前面這個執著,就是講空性。
  所以,要非常注意喔!因為我們很多人會有這種反應:好像講到空性或者讀讀《金剛經》,就說:「啊,空了!」這是不對的!這應該有問題。因為他忘了前面那個「若…」,然後「即…」;而沒有把「若…」當理由。所以,如果我們沒有想好前面這個理由,就說「不想」或是「不要執著」的話,那不是《金剛經》講的內容,不是真正空性的意思。如果只是「我不要想」、「我不要執著」的話,這是逃避而已,根本不是智慧。
        現在把緣起當理由,以緣起的道理講這個空,那就沒有逃避,而是面對這些事情,看到它的緣起如何;透過這樣子,然後就破除這個執著。所以,要記得這個「緣起」的理由,先有緣起,然後由於緣起這個力量的結果,就沒有什麼可執著;應該要這樣子的次第。
        就像聖天菩薩寫的《四百論》所說的,我們先要修業果這些緣起的法,然後才修空性。意思是,前面是理由,由這個理由、這個緣起,慢慢地培養,培養、培養之後,就可以達到修空性,或者可以學空性的一個境界,不是一下子馬上就說「空」,沒有這樣子喔!所以,要先培養緣起的法。
        我們看《廣論》的話就可以理解:這個緣起的法,先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然後後面才講空性。這個意思是,前面下士、中、上士道那些,都是空性的理由---緣起的法。
        比如,下士道:我們今生所造一切跟前世有什麼關係、跟來世有什麼關係,這樣子的一個緣起,就叫下士道。所以修下士道的時候,就算是修緣起的起步。
        然後,看的緣起更廣一點,從地獄到最上面的有頂天,這整個生死輪迴,整個六道有情的生死輪迴,是怎麼一回事?它的開頭在哪裡?結束在哪裡?然後,怎麼從那裡出來?有沒有一個可以出來的因果?那走另外一條路――湼槃的路的道理又是什麼?所以他看的緣起更廣,輪迴跟湼槃兩邊的因果緣起都看了。就像《心經》講的:從無明…,到老死;從無明盡…,到老死盡。這邊,輪迴的緣起是這麼一回事;那邊,湼槃的緣起是那麼一回事。所以,看的是整個很廣的一種緣起,中士道就是這樣的緣起。
  但是,中士道那個時候,還是沒有到真正的緣起,還不夠廣。這時候,還是以自己的角度看,自己無始無終生死的輪迴怎麼脫離?然後另外一個從無明盡到老死盡的這種緣起,怎麼走?
        上士道的時候,就是每一個眾生身上都有這個緣起:輪迴的整個緣起,跟將來湼槃的因果,這整個緣起在每一個眾生的身上都存在的。看到這整個緣起存在,現在在上士道,是想我們跟其他的有情眾生互動的時候,有什麼關係?一個就是想:這裡,我有一個輪迴湼槃的緣起,他人身上,也有輪迴湼槃的緣起,然後我的輪迴裡面的這個因果緣起,跟他的因果緣起是什麼關係?我的湼槃跟他的湼槃中間有什麼關係?我的湼槃跟他的輪迴有什麼關係?如果把「這整個緣起的互動」想起來,那就包括:我們自己跟外面的宇宙之間,有什麼樣的緣起。把這些想起來的話,就可以接近空性。
  所以,這個「空性」是這麼來的喔!你們不要認為好像「空,不要執著」,就馬上到空性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很簡單啦!但是,實際上不是這回事!
        對於緣起的法,我們想的愈來愈廣、愈來愈深,愈來愈融合,然後就慢慢慢慢地好像真的什麼都連在一起,不管內、外,一切法好像有一點連通的這個感覺的時候,那空性就會來了。所以,緣起裡面有好多層次,這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
        因此,我們學《金剛經》之後,要記得《金剛經》裡面講到的空性是不可以離開緣起,而且是由緣起的這條路,然後才到達空性,空性跟緣起並不是沒有關係。緣起這條道路走得愈來愈深、愈來愈廣,那就達到空性。
  也可以說,「空」就是不執著,是吧!「不執著」有很多層次,就是我們想的愈來愈廣、愈來愈廣的時候,最後,就廣到不會有什麼執著。比如說,下士道的時候,沒有修下士道的人,或是對於前世今生來世這三時的緣起沒有什麼了解的人,跟了解的人比較來說,了解的人就會放下今生的很多執著。所以,把今生的很多執著放下,也是算是一種空啦!所以,能放下今生的很多執著,雖然還沒有到真正的空,但是相對來說,它也是空了一點點,腦子裡面有一點點空間出來,沒有那麼執著。
        然後修中士道的時候,又一點點空間出來;然後修上士道,這個空間就愈來愈大,後來,就真的「空」出來了。所以,在每一個階段,我們的執著心一直有去掉一些,然後就慢慢慢慢地依階梯上去,最後整個執著心沒有了,那時候才叫「空」。
  所以,要去掉執著心,有一個次第,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去除的。也可以說,真正地不執著,在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這裡就有教的。不要認為:「不用想,就變成不執著了」,不是!「怎麼不執著?」這個方法,是要有人教的,是吧!教我們把什麼樣的執著依著次第慢慢慢慢放下,然後才到達「不執著」這個位子。所以,我們對於自己有什麼樣的執著,執著有甚麼分類,也要懂啊!
        「菩提道次第」的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教我們什麼呢?就是先把要去除的執著心等級分類出來,如果沒有分類出來,怎麼下手呢?即使真心想要「不執著」,但是根本沒辦法下手。所以,道次第的法應該是真正引導到空性的法;怎麼樣引導我們不執著,把我們帶到不執著,是道次第裡面才講的。
        不然的話,雖然我們大家都一直說「不執著」,好像「不執著」成爲很多人的口頭禪,又說:要修「不要執著」,「不要執著」是最常用的詞,但是,一問「怎麼不執著?」的時候,對方就會說:「也不要問,你問了就是執著!」這又把問的人嘴巴也擋住了,是吧!
        實際上應該不是這回事啦!要達到「不執著」,一定有次第的,而且是很有次第的。我們大家都在學「菩提道次第」,就要了解:我們怎麼樣不執著,怎麼樣修空性,其實是有它的次第的。 比如說,我們把執著心分類的時候,最先是:因為看不到今生跟來世之間的因果緣起,所以,我對眼前的這個東西看得太重,好像只要有它,我就什麼都不管了;我不能沒有它,我一定要追求它。像這樣子,為得到這個東西,殺人的事都可以做,這種就是下士道階段要解決的一種執著。因為他沒有看到後面會有什麼果報,沒有看到這種因果緣起,所以對眼前今生的這個東西看得很重,重到很可怕,什麼事情都敢做,這就是一種執著,是吧!能把這個執著去除一點,已經很了不起了。
        我們先要懂得把執著心分類,如果沒有分類出來,那很難不執著,怎麼不執著啊?是吧!所以先要把執著心裡面分類出來,然後,對這種執著,我用什麼法能夠去除它,然後再把更高一層的一些執著抓出來,又用什麼法破除它,所以我們要這樣把執著心一個一個抓起來、去除它,知道了吧!
        下士道階段要去除的,是怎麼樣的執著心,知道了吧!這個執著心去除了之後,心裡就會有一個安全感,心裡就平靜很多了。能夠看到今生眼前的很多東西確實是假的,那心裡就會放掉很多執著,平靜得感覺就會出來,會很幸福。第一個層次的執著心,就這麼樣去除。
        然後再高一層看:當我對投生好的地方看得非常重,這時候,我們沒有看到它真正是什麼?沒有看到它是不是行苦?它是不是究竟可靠的?要看它是不是究竟可靠的話,那我們就要看更廣的一個緣起――這整個輪迴到底是什麼樣的因果關係,然後看這個緣起的時候,確實輪迴好像不會結束,沒有終點。然後看湼槃那個因果的時候,真的好像愈來愈究竟、愈走愈穩定;它也是一因果,但是它是愈來愈正面的一個能量,好的這方面的緣起一直增長,轉變是愈來愈好。所以,我們把兩個緣起一對比,愈去看、愈去想的時候,覺得「輪迴裡面的這些緣起很可靠」的這種執著,就愈放下。對我們來說,還沒有到放下這種執著的階段啦!能放下這種執著,那很了不起!
  然後,再上一層是上士道,是吧!中士道階段的執著,什麼都想到我、我…,我的輪迴、我的湼槃,一直就是「我的」,那這也是一種執著。雖然已經達到會看「整個輪迴的因果、湼槃的因果」這種緣起喔!但是,還是我的輪迴、我的湼槃,這也有一種執著。他沒有看到我跟他人之間的關係,沒有看見我跟整個外面的宇宙之間有什麼關係,所以,還是有瑕疵,還是一個執著,這是非常高級的一個執著,是吧!這種執著是更難解決的。能夠解決那個執著,放下的時候,那就叫「空」、就叫「不執著」。不執著是這麼來的,對吧!
  先把執著心分幾個層次,剛剛我們講,初步分三種執著心,第一個執著心裡面,我對今生眼前事物看得非常重,有的人把感情看得很重;有的人把穿衣服看得非常重;有的人把吃的東西看得非常重,就有各種不同。比如,講十惡業的殺生、偷盜等等,就是這一方面的執著:因為我對今生眼前的事物看得非常重,結果,人家的命,我也可以傷害;人家的財,我也可以傷害;人家的感情,我也能破壞,就是這些。所以我們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把每一個業的因果緣起用上,然後我就不要那麼惡、不要那麼執著,所以用「今生跟來世之間的因果緣起」把一個一個執著去除。所以今生的執著心裡面也可以分各種各類的執著。要記得喔!
        我們已經學了道次第,也學了一點《金剛經》,那要了解:不執著,或者空性,不是一下子就能達到的,它是透過緣起,慢慢慢慢地把執著心去除。一層執著沒有了,然後再取出更上面一層的執著,最後再更上一層的執著也沒有了,就變成「空」。應該要這麼走的,我們要了解有這個次第。所以,能夠把這個次第分出來的法,是非常殊勝的,所以我們講「菩提道次第非常殊勝」,就是這個意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