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證得聲聞或緣覺的二乘果位之後,再回小向大,修行大乘道,為何這樣的走法跟直接修行大乘道相較之下是一條遠路?當我們先解脫生死之後,再慢慢的修菩提心,不是比較有保障嗎?
這要用種性來看。如果一個人是小乘決定種性,則先走小乘道,再慢慢的走向大乘道,這一種方式對他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一個人是無定種性的話,則一開始就選大乘當然是最好、最直接、最快的道路。那麼我們是屬于小乘種性還是無定種性?我們先來看一看有提到種性的論典---「寶性論」。「寶性論」把眾生用「種性」分為四種類别:「斷種性」、「無定種性」、「小乘種性」、「大乘種性」,其中還提到:如果內心常常有煩惱,就屬於「斷種性」的人,也就是沒有種性的人。所以我們連「無定種性」都不是,因為即使是「無定種性」還算是有種性的類別。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要把握機會,從「斷種性」的位置連接到「無定種性」,然後慢慢連接上「大乘種性」。
可能因為我們是屬于斷種性的關係,執著心很強,煩惱也很强,所以把小乘的種性和自己的執著混淆在一起。有人自以為是小乘種性者,我想,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的煩惱執著和小乘的我愛執混淆不清的緣故。我們以為為自己、把自己的問題先解決就是屬于小乘種性的走法,這很不一樣喔!小乘的我愛執是真正的會愛自己;煩惱的愛是不會愛自己,是會害自己。這就是不一樣的地方。所以我們以為現在我們已經有小乘的我愛執,這是不一樣的,完全不一樣。如果是小乘種性的話,對於未來,下輩子,下下輩子,以及整個三界輪迴,要怎樣離開痛苦,並且對于未來如何得到穩定的安樂,都有堅定的規劃,這樣的規劃是一種執著,是非常堅定的我愛執。而我們自己的我愛執,只是自己認為我愛、我要而已,沒有規劃。如果有規劃,可能頂多只有今天的規劃,明天的規劃,後天的規劃,只有這樣子的一個規劃,沒有長遠的規劃。小乘種性者一規劃,就是把解脫規劃起來,那已經是一種我愛執的小乘規劃,這一種我愛執非常非常的堅固。我們的我愛執,不像小乘種性者那樣的堅固。
因為小乘種性者的我愛執比較堅固,所以當他一走上小乘的道路後,就非常難回大乘的道路。因為他會認為自己已經ok了,已經非常好了,所以為何說先修小乘是走遠路,就是這個原因。既然我們屬于斷種性者,我們現在對成佛都還沒有什麼規劃,那麼不如一規劃就規劃走大乘道路,這樣的走法會比較快,就是這一個意思。《經莊嚴論》裡面有提到,如果讓菩薩選擇,要墮地獄道或是解脫寂靜的快樂,菩薩會選墮地獄道。菩薩為何要這樣選呢?對菩薩來說,地獄道只是身體受苦而已,他內心的我愛執並不會堅固;而寂靜快樂則會使內心的我愛執堅固,所以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也就是說,總的來說,即使到地獄道,成佛的速度也不會比小乘種性成佛的速度慢。
(節錄自2007年12月28日「廣論道前基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