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3/2014

有學習才能帶動修行,才能生起證量

§§醍醐心語§§  
  我們現在學習這個宗義建立,看起來,我們學習的時候,好像有點辛苦的樣子,大家好像越來越沒有力,越學越沒有精神的樣子。
        我們如果真的想修行,想證得解脫,或者想證得佛的果位,或者想要心中生起一些證量的話,學習就非常重要。有可能很多人宿世就已經有修行過,像密勒日巴這樣子的話,那我就沒話說,但是我們一般凡夫,就必須要好好學習,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個學習非常重要。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修行,不管修行方便的法也好,修行智慧的法也好,都是我們內心裡面相當要有一股可以推動的、帶動的力量;那這個必須要有一個量,這個量的力量足夠可以真正把我們的心帶動起來。又堅固、又能把心帶動起來的這個力量,就不是那種好像吹牛就可以的樣子啦,而是自己內心裡面真的生起這個量,才能夠真正帶動我們的修行往前走,才會帶動我們的修行。
        先簡單來說,像菩提心、或者是大悲心,我們修這些法的時候,也需要把這些道理――我們為什麼要愛眾生?我們對眾生的這個愛心怎麼生起?這些各種各的理由都一定要以止觀雙運的方式,長期地串習,然後,我們的心續跟這些道理才能變成一體。變成了一體了之後,就可以說,大悲心這些的證量生起了,我們的心續跟這個法,就變成一體。所以,生起這個量之前,先要有止觀雙運的這種串習。
        修大悲心、菩提心這些法的這個止觀階段的止和觀,不是像我們緣佛像、緣數息的那種止觀。那種止觀的所緣境,是具體的一個東西,是一個色法;修大悲、菩提心的所緣境是一種道理。所以,那個道理,就必須是我們的量識已經量解、已經了悟的一個道理,然後我們心才能夠對這個所緣上面修止、修觀。
        如果我們所緣的,是有一些懷疑,或者是我們的義共相、大概的樣子,有這種的所緣境,我們要修止也很難,修觀更不行。因為對修觀的所緣這方面不只是要了解而已,而且,還必須要有「相當深的體會」這種程度的量解的一個所緣境,然後我們才能夠可以有修慧,是吧?思慧生起了之後,才有能夠修的資格。
        所以,修止的時候,當然沒有必要像修慧那麼嚴格,但是它的所緣境還是必須要已經量解的一個對境嘛,不可以是存疑的這種所緣境;心裡懷疑的一個所緣境的話呢,那我們心根本沒辦法對它修止,因為這個境本身不穩定,好像會很快就會不見的的樣子;或者是境不穩,有點假,像水泡的樣子,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呢,我們修止就根本不行。因為修止的時候,心安住的那個對境,必須是一個堅固的東西。對境越堅固,我們修止的時候更好,像我們一般修奢摩他的時候,比如說我們緣一個佛像的話,這個佛像我們要想它有一點重量。這樣子想,我們的心才能夠安住。
        修大悲心、修菩提心這個階段,我們修止觀的止的時候,它的這個所緣境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它是一個道理。所以,一樣的,所緣的這個道理,如果是我們的量識已經了解的,已經達到量的一個所緣境的話,我們的心才可以對它安住。
        所以我們現在學習,或者說我們聞慧,學了之後,有了這個了解的道理,我們才可以修行。如果沒有了解的話,修什麼啊?比如說,我們沒有了解大悲心、菩提心這些各種各的理由,這些都沒有了解的話呢,怎麼樣打坐修呢?我們想一想,怎麼修啊?
       我們修大悲心,一定要有很豐富的理由,然後這些理由所成立出的一個道理是甚麼。那些道理也有一層一層的關係,好像一個道理上面又一個道理,一個上面接一個、一個上面接一個…然後道理就越來越高,越來越深,然後就能夠帶動我們的心嘛。所以,修大悲心、修菩提心這些的時候,就必須要好好了解這些很細的道理,所以必須要學習。
        那「空性」更不用說了,是吧!我們空性上修行止觀的時候,先要了解空性,然後才可以緣空性修奢摩他:然後修奢摩他修完了,才可以修毘缽舍那。所緣的這個空性是自己沒有清楚的一種空性,或者是自己沒有了悟的一個空性的話,那麽所緣的這個「空性」不是真正的「空性」,可能緣的只是「空性」這個詞而已!
        緣「空性」這個道理,必須是一種「量所了悟」的一個道理。如果沒有了悟的量,那我們的心所緣的對境就是一種「疑」的對境,是疑的一個狀況――對空性上懷疑,或者沒有什麼清楚.。我們修奢摩他的時候,所緣的如果是我們印象裡面這樣子的空性,那根本沒辦法修奢摩他,心根本沒有辦法安住,這個安住沒辦法達到像奢摩他這樣子很好、很高的一個定力。換句話說,這個對境――這些道理,是量的一個對境的時候,它才有資格當奢摩他的所緣。
        我們修行都是修一些道理嘛,不是修一個佛像、一個數息,那麽具體的東西,然後就一直修,不是嘛!我們真正修的是,內心裡面這個勝義諦――法的究竟的實相,以及世俗諦――法的緣起的這些道理。所以,所以應該可以說,我們真正要修的,完全是以道理為主。
        宗喀巴大師在廣論裡面,非常非常強調我們要觀察修,因為我們修的主要是修一個道理。所以,我們還沒有修奢摩他這些之前,對這些道理,先需要一種觀察修的練習,然後就更深入地了解,然後就思惟,然後就找到一個東西的時候,然後才可以修這個奢摩他,然後後面才能修毘缽舍那。
        所以,我們現在學習這些東西,都是為了修行,這是必須要走的一條路。這當然就有點辛苦的感覺啦!但是還是要多多學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