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2013

觀修指引(二)

同學問:請問仁波切,在觀修「人身暇滿、義大、難得」後,內心生起一種幸福的感覺,接著止修時,是將所緣放在這種幸福的感覺上嗎?因為止住修時,內心要專注在一個所緣境上,所以這個所緣境是幸福的感覺嗎?

仁波切答:觀修「人身暇滿、義大、難得」後,產生自己很珍惜的感受,這種把自己往前推動的一個正面的精神,一定有它的好的東西,這個感受本身是一個心法,所以,它一定有它的所緣、它的境,這個境不是單單理解的一個道理而已,它上面就有一個很美的部分。

        比如說,我們看這個杯子,「這是杯子」,與「很喜歡這個杯子」,這兩個不一樣。喜歡杯子的時候,它上面有一個美的東西。看它是杯子,跟很喜歡它,這兩個心看的時候,兩個的對境有一點點不同,一個是單單「這是杯子」,一個是它上面有一個美的特質,是吧!
        一樣的道理,對這個暇滿、義大、難得,修了之後,自己身上就有一種非常珍惜的美好的特質。這個特質就是歡喜,現在這是真正的對境,所以就安住在這個境上面。
        現在這樣講你們可能覺得難懂,所以我以前就只是簡單地講:“觀修時生起感受,就安住在這個感受裡面就可以了。”像這樣講,可能對你們比較容易懂:“喔~在這個感受裡面安住一下。”是吧!像這樣簡單地講,不是代表沒有真正一個對境,實際上還是有一個對境!但是我把這個對境講給你們聽的話,你們會更糊塗,你們會想:“安住在哪裡啊?有什麼美?”這樣就會更沒有辦法安住。所以我平常就只是講:“在這樣的感受裡面,心就享受這個感受,這樣安住就可以了。”就這個意思。

同學問:靜坐時聽覺會變的比較敏感,有的時候會受外面的聲音干擾,無法繼續靜坐,這種現象應該怎麼樣改善?

仁波切答:首先,當然我們對「散亂」要有點反感,是吧!散亂本身就會讓我們的心勞累,有種種問題。如果想遠離散亂的心很強的話,散亂就比較少一點;如果我們對它的反感不是那麼強的時候,就容易接受散亂的情況,心容易受外界干擾。一方面對「散亂」反感,一方面對「安住」這方面非常歡喜,這兩個心很強的話,散亂就不會那麼多,這會有一點作用,但不等於就可以完全解決散亂的問題。

        另外一點,散亂的時候,比如說,現在聽到鳥叫聲,有時候我們對這些鳥叫的聲音,會有一點喜歡:“喔!這個大自然,鳥叫的聲音真好聽!”念頭裡面有這東西,心就容易被拉走,就會散亂。
        那這時候我們就想:“喔!這個沒有什麼可貪的。”比如說,想無常、苦等等這些法,總之,這個宇宙整個都是有漏的、無常的,沒有什麼可以貪著的,而心上的功夫要培養,纔是真正可靠的;宇宙裡面不管聽到的、看到的、什麼美、什麼好,都沒一個真正好的、可以依靠的,都是無常的。
        這個無常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有時候也可以用在比較好的方向,而現在我們用的,是從無常壞的、過失的這個角度去思惟,像苦諦裡面講的:輪迴是無常、苦、空、無我,這是講過失。所以就過失的這個角度看對境的時候,心裡面已經安立:“喔!它不好哦!”當心被吸引的源頭已經破了,心就不會被吸引。就是這樣思惟。
        《廣論》奢摩他也有講到,我們心掉舉的時候,就要思惟無常。這個意思是,掉舉的時候,不是只有思惟自己無常,也要思惟讓我們產生散亂的這些對境是無常。思惟它是無常之後,我們被它吸引的這個源頭已經破了;破了之後,心就不會被它吸走,然後心就比較容易能夠緣在該安住的地方。(摘自2013觀修營04/1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