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2013

邏輯推理如何幫助我修行

§§醍醐心語§§
        宗大師的初中後善願文:“願以四理所聞義,晝夜如理作意已,依於思惟所生慧,悉斷疑惑罄無餘。”

        “四理”就是我們在思惟推理的時候,所需要的四個道理的力量。有這個四個理的力量,思惟的邏輯就會比較圓滿、透徹和完整。這四個理就是:法性理、作用理、觀待理、邏輯推理。第四個邏輯推理要靠前面三個理為基礎,有前三個基礎,纔有後面的邏輯推理。

        第一法性理:例如色法就是色法,色法有色法的特性;因爲它有它的特性,所以色法不會是心法。又如,有情不會是無情,因爲有情有它的特性。每一個法都有它自己的特性,或者自己的本性,這就叫法性的道理。

        第二作用理:有了自己的法性,就有它的作用、功能。例如色法有色法的作用;心法有心法的作用。又如色法包括色處、聲處、香處、味處、所觸處等,這些又各有各的作用;又如色處包括顔色和形狀,顔色有它的作用,而顔色中不同顔色又有它各別的作用。比如黑的顔色有暗的作用;密乘中息、增、懷、誅也是利用顔色的作用;美國印第安人也有在用顔色來治療疾病;或是用某顔色的光就有某种治療作用;再如色法中,火就有它燃燒的作用;水就有洗滌的作用等等。所以每個法,不論是色法或心法,不管什麽法,都先有它自己的本性,然後就有它的作用,這個道理就叫法性理。

        第三觀待理:接著,有這樣的作用會帶來什麽樣的結果,有那樣的作用又會帶來什麽樣的結果;每個作用後面有個觀待的關係,即:有這個結果是依賴於這個作用;有那樣的結果是依賴於那樣的作用;有那樣的作用所以會有那樣的結果出來;有一個作用就會影響到另一個作用,這就是觀待的道理。因果關係(如種子與苗芽)、總別關係(如顔色與白色),都屬於觀待的道理。

        第四邏輯推理:有了觀待理,運用時就會有許多種的推理:“是這個,就不是那個”或“有這個,就一定有那個”,或“沒有這個,就一定不會有那個”,比如“有種子,就肯定不會有苗芽”,或“有苗芽,肯定之前有種子”,或“是火,肯定不是冷”,或“有智慧,肯定不會有煩惱”等。是、非、有、無,都是以觀待關係而推理出來的,所以可以有種種的觀待關係,而邏輯推理的基本來源就是來自於觀待;觀待的來源就是前面說的法性和作用。因爲有法性、作用,所以有觀待;觀待有了,後面的推理就出來了。這樣的推理都是要有法性、作用、觀待三個理的基礎。這三個也是一個依賴一個,先有法性才有作用,有作用就有觀待,有觀待才可以推理。

        也因爲要先有前面三個的基礎才能推理,所以攝類學把法性、作用、觀待三個理的内容放在〈立自宗〉的部分。〈立自宗〉教我們這三種道理;〈駁他宗〉的部分則是在教我們練習法性、作用、觀待、推理這四種道理的邏輯運用;成立了自宗之後,我們會有一些問題,爲了去除我們的疑問,就有〈斷諍論〉的内容。所以我們學攝類學的話,一定要先從〈立自宗〉學;學好了再學〈駁他宗〉;再學〈斷諍論〉。

        因此我們要以邏輯來推理的話,要很重視四理;要運用四理來幫助我們思惟,透過四理會讓我們的腦子思惟得準確。

        我們腦子思惟時,雖然實際上是用在推理,但我們要清楚:推理時是不是真的有觀待關係,然後才可以推。如果我們沒有觀待就去推,那會推得糊裏糊塗,不符合道理的觀念就會出來,思惟就會走錯路、走錯地方。因此,要正確的思惟推理必需要有準確的觀待;而觀待要準確,要靠對法性和作用理解清楚,如果法性和作用不清楚,也不會有後面準確的觀待。所以佛典裏提到這四理,我們要以邏輯來推理的話,要很重視四理;要運用四理來幫助我們思惟,透過四理會讓我們的腦子思惟得準確。

        有時候我們經過推理之後,所推的結論成立了,這時的結論好像又成為另一個法性了。本來法性是一個,而我們推了之後,又找到了、有了新的法性。這個法性又有它的作用,這個作用又有一個觀待;又由這個觀待又推理;推理之後,好像又成立了另一個法性的感覺,因此腦子裏的思惟會越來越深、細、寬、廣。因爲已經有很多的推理成爲好像法性的感覺,不必再去思考這些好像法性的理,所以這時候邏輯推理推得速度會很快。例如“有無明就一定會有生死輪迴”,本來我們不會把“無明”和“生死輪迴”馬上連結,而當我們用邏輯推的時候,推、推、推,可以推到:想到“有無明”就馬上有“有輪迴”的感覺。因爲所思考的已經是法性的感覺,不需要再以邏輯去推理,所以思惟會很快;思惟得快,腦子所思惟的道理就越深廣。

        我覺得很多人缺少推理的訓練,以致自己的思惟和想法糊裏糊塗,甚至對事情會想不開。如果我們能多多練習四理的軌則,按照四理的道理慢慢練習思惟,相信多練習之後,平常想不開的事情會漸漸減少。因爲多多練習會使我們習慣跟著有邏輯、符合道理的思惟走,慢慢地無法跟不符合道理的思惟相應。跟不符合道理的想法不相應的話,肯定自己的煩惱會減少。因爲煩惱的造成就是我們的想法跟真實的道理不符合、有衝突;有衝突時就心裏不舒服,煩惱就出來了。當我們的想法跟真實道理符合的時候,哪裏會有衝突?所以就不會有煩惱。一般說有智慧就不會有煩惱,有無明就會有煩惱,原因是什麽?是因爲無明本身就是不符合道理,自然會造成很多衝突,心裏有衝突就不舒服;這不舒服是誰造的呢?是自己造成的。如果原來就想得很清楚,怎麽會想不開呢?!所以如果腦子裏符合道理的思惟培養得越來越堅固的話,就等於在培養智慧。培養我們的智慧之後,腦子裏不符合道理的想法就越來越少。如果我們沒有去培養,遇到事情時,我的想法就是如此,可是又與真實的道理不符合,當我的想法與真實道理衝突時,誰贏呢?真實道理會贏!誰輸呢?我的心就輸了!那個時候我就受傷了,又開始煩惱了。如果我們的心都是跟隨符合道理地走的話,我的想法與真實就沒有衝突,那時候怎麽會有煩惱呢?不會有的。所以只要慢慢練習、培養邏輯的思惟,肯定對自己有幫助,自然會有幫助。

        另外,我們可以把平常的煩惱一個一個抓出來,跟煩惱對話,說煩惱你的想法哪裏不對。比如對這個煩惱說:“你的法性理不通”、或“你的作用理不通”,或“你觀待的方面沒搞清楚”,或是“你的邏輯運用沒用上、沒用對。”把這些煩惱用四理查一查,説不定四個道理都沒用對,都有問題。當我們以這樣去檢查,查到問題時,我們對煩惱的對治力量就增加了。

        有學生問我:“仁波切,您講佛典說的四理,跟我們的修行有關係嗎?”這當然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在這裡跟你們表達一下。
(結合整理2013/7/9以及2013/7/16仁波切講攝類學前行部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