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2007

圓滿一切功德果位之因--利他心

前言﹕本篇取用仁波切上課時,進入正文前的提動機發心。講正文前先提醒聞法者調整發心動機,是仁波切說法的一貫作風。我們常常聽法就是聽法,上課就是上課,忘了與我們的發心結合,仁波切覺得深為我們可惜,因為在正行前先提起自己的發心(也就是前行),就能將所學、所行統攝為覺悟證道的資糧。成佛需要無量無邊的資糧,共勉之!

為了如虛空般廣大如母有情的利益,而想著:必須獲得無上正等覺的果位。生起這樣的善心,則我們所作的所有善行,才會是成佛的因。理由是,所謂「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果位的獲得,最起碼要有希求利他的心。就算沒有辦法真正做到利他之行,也必須要有希求利他的心。當「為利如虛空般有情」的這種想法產生了,成就無上正覺果位的「因」才算開始。
想要得到圓滿的果,就必須種下圓滿的因。如果只求自利,那麼,在這種想法攝持下的種種行為,即使是善的,頂多也只能為自己帶來中等的果報,並沒有辦法得到圓滿、究竟成辦自他二利、圓具一切妙善功德的無上果位。因此,求自利的意樂不是得圓滿果位的因。
要得到無上圓滿果位,它的因,一定也必須是圓滿的因。什麼是圓滿的因?當內心裡想著「其他如虛空般有情眾生」時,這種想法的能力,就是圓滿的。所以,如果沒有以菩提心為動機,就沒有辦法成為圓滿正覺的因。因此,發起希求利他之心,是很重要的。
舉財富為例。有想布施的心,以及之後有布施的行為,這兩者會為我們帶來未來受用財物的果報。而這果報的因,要從哪裡開始算起?是從想要布施的這個動機開始算起。想布施給別人,但未來得到好處的,卻是自己;也就是說,自己能得到受用財富的果報,最開始的因,是「想布施給別人」的這個動機。
如果我們動的念頭是:「我現在就要財富。」那麼,這個念頭,沒有辦法在未來為我們帶來任何財富。只有靠著現在去幫助、利益別人的動機與行為,將來自己才能獲得受用財富的果報。
如果現在,我們並沒有想去利益如虛空般一切有情眾生的心,那麼,未來,也不可能得到無上的、能究竟自他二利的圓滿果報。想得到這樣的果報,起點就在於利他的心,而且不是對著單一對象的利他心,而是對如虛空般廣大的一切有情的利他心,因,是從這裡開始的。
如果心裡只想著:「我現在必須要成佛」,卻棄捨利他的心,這種想法,不是成佛的因。就好比剛才舉的例子,若心裡想的是「他的這個東西,我要」,這個想法,非但不會成為未來財富受用的因,反而會變成貧窮的因。
因與果之間的關係,就是這個樣子。果,是與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有關係的,是能為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帶來義利的果報,那麼,它的因,要從哪裡開始?要從想要給予一切眾生利益的這個動機開始的。因此,我們的任何一個善行,是否能成為圓滿正覺的因,就要看在行為之前、動機的階段,是否有利益眾生的心,靠這個來決定。
內心裡有利益一切眾生的心,這個想法本身,就是獲得圓滿正覺的因;在這個想法攝持下的善行,也就是獲得圓滿正覺的因。因此,所作的一切,能不能成為圓滿菩提之因,端視有沒有這樣利益一切眾生的心。這是我們在一開始就必須了解的,否則,沒有掌握到這個關鍵,不知如何種下成佛之因,更糟的話,反而會有害。
就好比剛才舉的例子。沒有想要捨給別人的心,反而想從別人那裡得到東西,這種心,不但不會是來世受用財富的因,反而是來世受用匱乏的因。同樣的,當我們說「我要成佛」時,心裡真正想的是「我要得到好處」,而不是「我要去利益如虛空般廣大的有情」,只想著自己要得到最好的,這種想法,不但不會是成佛的因,反而是成佛的障礙。掌握到了這個重點,如果我們要生起菩提心的動機,那麼「為利有情」的這個心,就是最根本、最應該要生起的。(本文摘自仁波切9月21日「奢摩它」教授,歡迎大家上網聆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