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9/2014

佛法對"心"的認知

§§醍醐心語§§
        對於我們這個「心」,佛教怎麼樣認知它呢?
        「心」的第一個特質:它跟外面的色法是不一樣的,它超越色法,它沒有限制,它可以超越一切;心就是這樣子的一個東西,跟色法不一樣的。色法,它的成長,…甚麽都有一個界限的,但是心沒有界限。
        第二個特質:心的續流跟色法不一樣。心的續流是無始無終會存在的,沒有任何辦法可以讓它斷掉的。
        第三個特質是:它的本性完全是好的丶光明的。
第四個特質是:不管它上面甚麼樣子壞的東西,都沒有辧法染到它自己的本性,好的東西卻一直可以染到、一直可以進入它的本性裡面,心是這樣子的一個東西。
        所以我們把這四個分析一下:

「心」的空間沒有界限
        第一個,我們講心跟色法不一樣,色法有一個界限,心是沒有界限的。為什麼呢?因為心的空間非常非常大,比如說這個電腦的硬碟容量只有一個T,或者十個T,現在我的硬碟滿了,就沒有辦法再裝東西進去。心沒有這樣子!心的空間是,不管裝多少,還是能夠裝,還是能夠裝…,所以它就完全沒有一個界限。色法的話,它肯定有一個界限,比如說這個房子裡面,能夠裝多少?肯定有界限,每個色法有它自己的界限;心的這個世界裡面,沒有界限。所以這是它跟色法不一樣的地方。
        有時候,有的人認為:現在我的頭快要爆炸了,我的心好像容不下很多東西,但是實際上來說,這不是心本身容量不夠大,而是你自己的一種感覺裡面容不下而已,你沒有培養這顆心,所以你自己感覺容不下而已,實際上它還是可以培養的,它還是可以容得下很多東西。所以心的空間是非常非常大的。

「心」的續流無始無終
        「心」無始無終,跟色法不一樣,為甚麼呢?因為色法它有一個相違,比如説,這個是冷的東西,那個是熱的東西,它有一個相違、有一個矛盾。心呢,它跟甚麼都沒有矛盾的,它甚麼都能夠接受。「心」是一種無記,它不會徧向這邊,也不會徧向那邊,它一直坐在正中的階段,所以它甚麼都能夠接受。比如説,讓我們的心造惡業,它會做;讓它造善業,它也會做,所以它跟甚麼都沒有相違。因為「心」跟甚麼都沒有相違,所以沒有一個東西可以讓它斷掉;如果它斷掉的話,肯定要有一個跟它相違的東西。
        所以,「心」跟仼何一個法不會有相違,這也是跟色法不一樣的地方,色法的話肯定有一個相違。
        所以「心」為什麼永遠一直存在,原因是甚麼?因為沒有一個東西可以滅除它丶斷除它。為什麼?因為要有一個跟它相違的東西,才能夠可以滅除它。但是沒有任何法,會跟我們的心相違,所以任一個法沒有辦法斷除它。比如說下一世丶下一世⋯⋯,到我們最後成佛,心還是在。因為心本身是沒有跟任何一個法相違的,這是心「無終」的原因。

那它為什麼「無始」呢?因為,我們看一看,比如說,我們今世的這個心,肯定是前世來的,是吧?!我們出生或者入胎的時候,每一個人的那顆心,肯定不一樣。雖然我們由同一個父母丶家庭出生,那顆心還是不一樣,是吧?!所以它跟前世的關係肯定是存在的。,如果今世肯定有前世的話,「前世」肯定有它的前世丶「前世的前世」肯定也有它的前世…,這麼往前推了之後,那沒有一個開始的!所以心為什麼「無始」,原因是這樣子。
心是無始無終,所以這是跟色法不一樣的。色法的話,它也不是無始,也不是無終。色法它肯定有一天完全斷掉的;它甚麼時候開始的,也有一個源頭,所以色法不是無始無終的。
        心的體性丶心的一個特質就是無始無終。比如說,從無始以來,我們就存在的,將來「無終」,我們也一直會存在的。佛教的觀念就是這樣子。佛教的「心」,或者說我們的「靈」丶我們這個「我」的認知,就是,它是無始無終這麼存在的。

心的本性完全是好的、光明的
        第三個體性是講甚麼呢?講「我們的心無始無終,它的空間又沒有界限」這樣子的心,它的本性來說,是好的,它的本性是光明。「它的本性光明」怎麼解釋呢?這可以從兩種角度理解:第一,它的本性,以理智的角度來說,對於「不符合道理的」,它不會接受。至於它甚麼時候會發現不符合道理?這要看時間。但是,當心一知道不符合道理,它就不會接受,一定會排斥,這是心的本性!如果知道這是符合道理的時候,它一定會接受,這是心的本性!所以心的本性為什麼光明,原因在這裡。不符合道理,它不會接受的;符合道理,它一直會接受的,這是一種「心是光明」的點。
        另外一個光明的點是:痛苦,它不會接受;快樂,它會接受。這不是指理智方面,而是有點情感方面,或者心的感受方面。這個感受一直要快樂,不會接受這個痛苦,這也是心的光明,因為它有分辨的能力:好的,自然它會接受;不好的,它不會接受,這是自然的。
        但是,這還要看時間,時間不同,心接受的快樂或不接受的痛苦,就會不一樣,比如說,我們現在在無明當中,對於輪迴的這個快樂,我們也是會接受,是吧?!對於滅諦或涅槃,或佛的境界的這些快樂,我們不能接受,或者現在沒有辦法感受到,因為沒有感受,所以心沒有接受。如果有一天感受到的話,那就會放得下輪迴的快樂,反而放不下涅槃或佛境界的這些快樂。這也是心的本性的光明。所以,如果它受到一個無上的樂的時候,它會完全去追求、完全抓這個快樂;對於有瑕疵的這種快樂,它會排斥,這也是心的光明體性。
        佛教裡面有的時候就講到:我們的「貪心」本身就代表有佛性,也有這麼解釋。為什麼呢?因為貪心本身是「我不要痛苦,我要快樂,愈快樂我愈要」這樣子的本性,是吧!這個實際上是對的啊! 有這樣子的追求,我們才會更進步,我們才會追求擁有一個究竟快樂。追求這個的話,才有佛,才能夠成佛嘛!如果沒有這個追求的話,也沒有必要成佛,所以從我們「追求快樂,不要痛苦」的貪心本身這裡,也會看得到:我們有一個佛性。
        我們常常引的《寶性論》裡面:「眾生為什麼有佛性?」它的理由是甚麼?理由是:眾生一直有「離苦得樂的追求」,就是眾生有貪心的意思。眾生一直有離苦得樂的追求,就等於眾生一定會成佛。如果眾生「離苦得樂」的這個追求沒有了,那就變成石頭一樣了,他就一直不會有什麼改變,所以就不會有成佛。
        「心的本性是光明」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符合道理的,我們會接受;不符合道理的,我們會排斥。另一種是,快樂的時候,我們會一直執取它,覺得好像很好;不快樂的時候,一定會有一種排斥。由這兩點,心的本性確實是光明,它不是那種黑暗的、不能分辨的一種狀態,它一直有光明的本性。

負面的無明煩惱無法染汚心的本性,
正面的智慧善業一直進入心的本性

        第四個特點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心上面,雖然有很多的無明、很多的煩惱、很多的惡業…,一大堆無始以來造的。我們生起的無明也好,煩惱也好,造的這些惡業也好,…太多、太多,但是這些都沒有染汚到心的本性。另外,正面的這些,比如説,我們有智慧,就比較沒有煩惱,我們就心比較善,然後也造了善業,這一類好的東西,就好像銀行裡面存款的樣子,一直進入心的本性裡面。相對的,那些無明、煩惱、惡業,想存款存到心的本性裡面,卻存不進去的。就像沒有存錢到銀行、把錢放家裏一樣,有一天就會被人家偷走了。(現在銀行也不是那麼安全,哈哈!一般觀念裡面,銀行是比較安全的,可以存在那裡,是吧!)
        善的這些東西,真的會一直進入心的本性裡面,進入心的本性之後,慢慢地,有一天就會往上…、成佛;或者,好的方面,好像比較堅固的力量愈來愈增加丶愈來愈增加…,有一天進入「道」,然後就變成往上走了,這是第四個點。

小結
        我剛才講的這些,也是佛典裡面講的,我只是把這裡講的、那裡講的收集在一起,說明我們佛教對「心」大概怎麼樣解釋。所以,我們現在這裡的每一個人也好,一切的有情,我們這個身體裡面,有這麼樣子的一個心存在。它的容量很廣、很大,無限地大;它又很堅固,生生世世會跟我們一起走的;然後它的本性是光明;它上面所有的這些負面的東西,只是短暫的而已,沒有真正地進入到本性裡面。但是正面的善,卻能夠進入本性裡面;這就非常不可思議!所以,我們永遠有希望可以成佛,或者我們一定可以變成好人,可以變成更有智慧的人。可以說,我們這個國家,或我們這個地球所有的人類,一直可以正面地發展,可以更好的,這是永遠有希望的。不管怎麼樣壞,惡到什麼程度,還是有希望的,這個是佛教的觀念。
        「能變好」的這個希望是存在的,但是我們要去做,我們要認識這個希望,然後要往前走。所以第一我們要這麽認識我們的「心」。」
(摘錄自20140704大乘修心自他換教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