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2007

尋找上師

◎每一階段的實修,皆須靠依止上師方能證悟
就三士道的實修也好,究竟的佛陀果位也好,一切段落的實修,最為重要的是依止善知識。假設欠缺依止善知識的這一段落,下士道的證悟不會產生;中士道的證悟也不會產生;上士道的證悟更不可能產生;對於究竟的佛果,更是不可能得到了,這一點是非常肯定的。任何的實修,依止善知識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至尊宗喀巴大師在廣論裡就把這一個段落稱之為根本之處,即「道的根本是依止善知識」。

◎實修依止善知識之前要先聽聞與思維
把依止善知識稱為道之根本,是因為這是一切實修的根。但在實修這一段落之前,我們要先聽聞,思維。我們要先由聽聞而了解實修的方式是甚麼,之後才能如理正確的做實修,之後證悟才能產生。而依止善知識的證悟產生,道的證悟才會產生。道的證悟不斷不斷的增長,才能產生圓滿究竟的佛果。

◎上師與弟子互相依止
就弟子的角度來看,弟子要知道上師需要具備怎樣的條件,知道了以後,就要勵力尋求。就上師而言,上師也要知道上師需要具備怎樣的條件,不但要知道,而且要努力的具足上師需要的功德,具備了這一些功德之後才能去攝受弟子。在藏文裏,弟子依止上師,上師攝受弟子,都叫「依止」,是同一個詞。所以弟子依止上師,上師也依止弟子,兩者是互相的關係。

◎師徒是生生世世的關係
師徒雙方面必須很小心謹慎,因為師徒的關係不單單只有這一輩子,而是生生世世的關係,生生世世的利弊得失都依賴這一個地方,所以廣論文中形容依止善知識為「究竟欲樂之根本」。

◎先把師長當法友想,並生恭敬心
依止善知識的順序是,先了解,再尋找,再依止。那在了解的階段時,我們需不需要老師呢? 或許你會有這樣的問題。 在了解的階段中,我們還是需要老師。這時候你可以把這一位老師當作法友想,跟這一位法友學習善知識應具備的條件。對於這一位法友,並不是當做依止的對象,但是要對這一位法友,要起恭敬之心,以「依於法友想起恭敬之心」的態度來學習。了知依止善知識的條件之後,照著條件再去找善知識。這裡依止善知識不是一般世間的老師,而是「我要依止善知識,讓我內心的證悟能夠產生」的心態,也就是說,因為內心要能產生證悟之故,所以我去依止善知識。所以,在依止善知識的證悟沒有產生之前,我還是有必要有一位老師來教導我,我才可以學習。這一位老師不是當作依止善知識的方法來依止,而是當法友想,但是對這一位老師還是要存有恭敬之心。

◎我尋找上師的親身經驗
在還沒找到上師時,我們可以把教導我們的老師當法友想,之後在他的座前聽聞學習,了解所要依止的善知識需要具備怎樣的條件。然後再去觀察﹕我以前把他依法友想的這一位老師,是不是具備這樣的條件? 觀察之後發現,這一位法友對於善知識的條件都齊備了,內心對他的信心越來越強烈,越來越強烈,最後才可以把他當作依止的對象來做觀修。但是也不一定最後要依止他為善知識,可以依止也可以不依止,也可以到別的地方再去找老師。舉我的例子來說,我很小就被送去色拉寺,送去的時候色拉寺就幫我安排好老師了。我也不需要去尋找上師,就開始學習,老師對我就像父母教導子女一樣,而我就這樣對佛法的意義慢慢地了解。等我漸漸長大,對佛法愈來愈了解之後,才知道,原來這一位法友都具備了根本上師和善知識的內涵。我剛開始的時候也沒有把他當作根本上師或是善知識,漸漸學習之後,才發現這一位老師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如果不跟著老師學習,我們怎能知道上師的證悟呢? 譬如說空性的證悟,最上等的是量證悟,內心已有所證悟,再其次是以教言和推邏輯推理去了悟空性。如果老師閉口不說,而我們也不去觀察,對於老師的證量我們是不可能知道的。我們一邊學習善知識具備的條件是甚麼, 一邊去觀察老師內心證悟的功德,禪定的堅固程度如何, 法無我、人無我的了解又有多少。之後就會覺得,我以前把他當作法友想的這一位老師其實不同凡響,然後再來決定依止他。這是我以我在色拉寺的實際經驗來舉例。

◎上師須具足下、中、上三士的實修體驗,否則弟子將走入不共下士、不共中士的不歸路
如果我目前要實修下士的道路,則教導我的老師,是不是僅僅具下士的實修就好了? 或許有人有這一個問題,就是說目前我能力不足,要先修下士的道路,那我能不能找僅僅實修下士的導師呢? 答案是不可以的。因為我們學習共下士的道路,不是單單只是學習下士道的內容,還要學習和上士道共通的部份。或是說我在學習中士的道路,不僅僅只是學習中士的道路,還要學習在中士的道路中、和上士道共通的部份。以下士道而言,有下士道本身的部分,又有和上士道共通的部分。而我要學習的,不單單只是下士道的部份,我還要學習下士道中、共上士道的部份。因此,教導我的老師,不能僅僅只教導下士的道路和中士的道路。上師要能教導我的,是下士道中、和上士道共通的部分,以及中士道中、和上士道共通的道路。如果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會發生一種危險,他會把我引入只是不共下士或不共中士的道路,因為他不知道要如何進入上士的道路。所以這一位老師他必須具備了解下士的道路,中士的道路和上士的道路。
如果進入不共下士的道路和不共中士的道路會有甚麼危險呢? 如果進入不共下士的道路,則會離中士道愈遠;如果進入不共中士道,則對於進入上士道更加遙遠。甚至,如果沒有善巧的引導,學習下士的道路,反而有礙學習中士的道路;學習中士的道路,反而有礙學習上士的道路。為什麼?簡單的來說,因為假如只是修行不共下士,修行的目標只是希求下一輩子得到好的身體,然後以此為究竟的目標,而因為想要得到好的身體,這是對於輪迴的貪戀執著,如此對於中士的解脫道路,當然更加遙遠。假如只是修行不共中士道,修行的目標只是希求個人解脫,以此為究竟的目標,而因為只希求自己的解脫,所以愛我執越來越強,愛我執越強,利他的想法便更加遙遠,對於上士道的學習當然就更加困難了。#
(本文節錄自2007/06/29 廣論道前基礎課程 歡迎上網收聽全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