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現在連下士道都不懂,怎麼學空性?」其實這樣的說法有兩種情況﹕一者,說這句話是剛接觸佛法、直接就學廣論的人。宗大師既然講次第,而廣論這本書是把三士道放在前面,止觀(修安住及智慧的部分)放在後面,豈非應先學下士道再學後面的止觀?二者,說這句話的人是老參,但對空性也沒涉獵,於是想實修廣論的道次第,想著學到哪就修到哪。也就是先把下士道弄懂,再修下士道,懂了中士道、修中士道、、、如此等三士道都修成了,再來學空性、修空性。
仁波切針對這樣的見解,已加以釐清﹕對第一種情況者﹕廣論既是講「道」次第,意即是用來修的,不是用來學的。五大部論的內涵都「學」過,接下來才是「修」廣論。宗大師把止觀部分放後面,是指修空性時要在修菩提心之後,但並非指學習了解道之整體的時候。而學習了解的階段如何學呢?廣大聽聞思維!道之整體---菩提心、空正見的內涵---都要學。三士道屬菩提心的內涵(廣行派);空性則為空正見的內涵(深見派)。二者其實是沒有先後學習之分,甚至是可同時進行、互相含攝的。所以認識道的整體,不一定要先學三士道、再學空性。
對於第二種情況﹕既然廣論是「修」的次第,則一定是要對整個道的整體都了解了(學)才進入修,如此不只修的時候方向不會偏掉,甚至還能幫助修行的力道。因此到了修道次第時,有空性的學養搭配三士道的修行,才能既深且廣,直入佛陀本懷。
以下是仁波切針對空性如何幫助修三士道的詳細說明﹕
空性對修行道次第的每一次第、階段都很重要。以三士道來說,比如下士道修歸依。修歸依時要清楚佛、法、僧三寶功德,其中又以法寶為先,法寶功德不清楚,佛寶功德就不清楚;佛寶功德不清楚,僧寶功德也會不清楚。法寶的功德在於空性。了解了空性,對苦諦的真正情況才會深刻認識;對集諦會清楚地認識它是顛倒識;對有沒有滅諦這件事會清楚地看到;當然對道諦也就更加有信心。所以空性對修四聖諦很重要。我們了解空性,對於四聖諦會感受更殊勝、更深刻。由此而認識了 法寶功德,佛寶功德,再是僧寶功德。因此空性對於修歸依、修四聖諦都是很重要的法。
修歸依之後要修業果、懺悔。了解了空性,心比較不會執著,就不容易造惡業.我們造惡業是因煩惱粗猛,無法控制;而煩惱太強,在於我們對煩惱的對境太執著,執著以為自己是對的,以空性看清楚一切因緣所生,皆無諦實成立,則對煩惱的對境也就不會那麼在意了,如此十善業也較容易持守。懺悔時思維空性更能生起懺悔的心。四百論曾說過,以空性修懺悔,能粉碎以往造的惡業。舉例來說,我今天對某人(煩惱的對境)生氣,我以空性看到自己和對方都非諦實有,那我在執著什麼?由於空性的道理,讓我更能看到自己的執著,自己的錯誤,因而真正懺悔的心便很容易生起。因此,修下士道時空性很重要。
再以中士道來說。了解空性才會確實感覺到解脫有可能,脫離輪回有希望。若沒學空性,對解脫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其實心裏並沒那麼喜歡、想要解脫,也看不到能解脫的希望。為什麼看不到希望?因為在生活中感受到煩惱那麼多,那麼熾盛,怎麼去面對無量無邊的煩惱?怎麼有可能出離?心裏更加害怕,愈覺得解脫不可能。若了解空性,就知道即使煩惱千萬種,但根本只在無明,而無明是可斷除的。不解空性,這條道路就不懂。因此,空性對修出離心非常有幫助。
再來,空性對守戒非常有助益。因為戒是為了擋住粗重煩惱,若了解空性,更能知道這些粗煩惱的詭詐、虛妄。而煩惱看清楚時就很容易面對處理,守戒也比較沒問題。
接著是以菩提心、空正見為主的上士道。要生起上士道的菩提心的話,無邊正理的空慧非常有幫助。因為有無邊正理的空正見,才看得到、並有力量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小乘只覺得可斷煩惱障,但不能斷所知障)。由於空慧讓我們看到成佛的希望,相信自己是能成佛的,因而才會很強烈地發心﹕「我要走這條路!」這就是「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所以,要生起菩提心的意樂定要靠空正見。
又,生起菩提心之後接著要行六度,而六度中又以智慧度最為重要。因此,上士道的菩提心意樂及實踐都要有空性。
總之,空性不管在哪一階段都非常重要。所以,不可以說﹕「我現在連下士道都不懂,怎麼學空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